新国学智本讲堂加关注
摘要
在个体应当有原则有行为底线上看,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原始儒道都是讲究人们在心灵自由的同时,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坚守人生的基本原则。
《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意译
老子讲的大道之理很明白容易懂,也很容易实行;但天下少有人能理解这样明白的道理,也没有人能践行这样浅显的道理。
老子讲的道理是有宗旨(依据)的,老子论述的事业是有原则的。没有人理解明白老子讲的道理,是因为他们主观上不想了解老子讲述的大道之理。
了解老子的人是真正得道者,以老子讲的道理为人生守则者会得到尊贵地位。所以,得道圣人外在平平常常,内含宝贵的才华。
比较
在四十一章,老子认为,只有真正大智慧者,才可能修道,或者真正实践道行者,才能培养大智慧。寻常人内心为红尘污染,不可能在现实中遵守大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七十章,,面对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其理想表现出感叹与无奈,但老子仍然明确提出,他不是在说大话,而是讲道理,只要按其道理执行,就能够实现理想。在现实世界,真正理解领悟大道的上士,非常稀少,在老子时代几乎没有,因此,老子是身怀真理(怀玉)而孤立无援,最后只得骑上青牛,远离朝庭,归隐江湖。
引申
正如老子在二十章中所讲的一样,投资如果真正能够遵守价值规律,真正做到价值投资的话,就相对简易。价值规律既考虑社会经济运动中四方力量的博弈关系,又考虑到四方力量在自然规律作用下的周期运动。因此,笔者对价值规律和价值投资进行“五好”式“量化”,将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的价值规律进行具体化:好分析师(合乎又红又专的五项标准)找到好公司(合乎产业升级六标准)、好公司出现好股票(合乎与市场、行业、国际及自己历史比较最低估值标准)、好股票有好时机(合乎太阳活动周期、时间窗口、神奇数列)、好股票、好时机推荐给好对象(资金性质、资金规模、风险偏好、投资偏好)。如果投资者能够按上述五好标准进行投资,自然是遵守大道规范,自然在做着价值投资。
一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所说的大道法则、价值规律和做人处事的理念都是非常简单平易的、妇孺皆知的道理,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因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人们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在“自私基因”的控制下,喜欢走对自己有利的近路和邪路,而不会考虑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从而出现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处置效应等非理性行为。从经济行为上讲,如果百姓“好径”,则是人之本性,因为百姓是弱体群体,追逐利益是他们的自然行为,如果他们不“好径”,就会饥寒交迫,就会失去生存机会。但是,如果管治者“好径”,掌握了管治权力,还要与民争权夺利,实现“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社会就会出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结果是民不聊生。
因此,老子提出的提高管治能力的三大法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百姓仁慈、对自己节俭、对外讲和平、不搞侵略,简单明白,容易操作。在老子时代没有管治者乐意自动实践管的“三宝”,因为“三宝”前提是管治者放权让利而“自损”,“自损”而有益于天下,管治者不乐于做,“好径”而有害天下,管治者却愿意做。如果世界观上没有搞清,就容易选择“好径”,有为而治、好大喜功,老子说的“真理”成为当时管治者摆设与口号。历史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好径”而不做“慢成”功夫的诸侯国,几乎没有好下场。
二是“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的管治理念,来源于其宇宙观和世界观:大道无处不在,“万物尊道而贵德”,道理既在管治者心中也在百姓心中,因此应当遵守大道规范、无为而治,让万事万物天下百姓自主自立;大道无形而万物莫从,管治者也应当“后身”、“谦下”、“退身”、“外身”而不为民作主,让百姓自个儿安排生产生活当家作主;“天道圆圆”,“万物负阴抱阳”,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管治者既不要轻敌而怠政,也不要乱政而制造敌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政策措施推出前,要从相反方面考虑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要柔和地推出政策;“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老是出其不意地推出新政策,搞得百姓无所适从,搞得上下都在博弈。所有这些观念,老子讲得都明白易懂,但当时的管治者没有人理会老子苦口婆心的劝说与教导,你看老子是多么的无奈与孤单: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因此,老子的孤独是渗透于灵魂深处的孤独,因为老子的灵魂已经漫游于九天之上,,理论的早熟,老子的游说对当时的管治者是对牛弹琴,无果而终。老子既然是智者,也是明白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十三章),既然他知道当时无人明白他的这些简易的道理,,他只得辞职挂印,骑上青牛,浪迹江湖,自我逍遥去了。
三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首先,什么是希?“希”,在老子看来,就是大道的品格之一:“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十四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大音希声”(四十一章)。因此,老子在这里不是讲理解他的人稀少,而是指理解他的人只有稀有的得道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象老子这样得道圣人,知音难觅,孤独是心理常态。
其次,什么是“贵”?老子认为,只有得道、悟道、行道者,才是人间最可宝贵的。能够明白大道、以道为师、取法大道的得“道”者,才是人间得道“圣人”,因为只有得道圣人才能“平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因为他会如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百姓(慈);他会对天下人一视同仁,将天下人多当做兄弟姐妹,不会偏爱任何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五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六十四章),得道圣人不与民争利,不会要前面对百姓指手划脚搞瞎指挥(不敢为天下先),这样的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平等对待、为政清廉、和风细雨、才能“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外在如布衣一样平常而内在怀玉一样珍贵,而不会象大老粗刘邦一样锦衣还乡,高唱《大风歌》。
投资策略
政策要简易明了、政策要合乎实际、政策要照顾百姓利益,这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三个标准:
一是推出的政策要简易明了通晓明白。越是没有包装的政策,越是接近真理的政策,越是反映客观事实的政策,越是“甚易知,甚易行”。国家政策代表国家资本的力量与意图,当然分为对待百姓的与对待国际资本的,内外有别,国家利益特别重大、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如果涉及与国际资本利益博弈者,当然不要让国际资本随意知晓政策意图。但是,如果涉及全体百姓福利的有关自然灾害下的保障机制、有关社会灾难下保障机制,有关百姓福利的医疗保障机制,政策越是清晰,百姓越容易理解,政策的“不确定性”越小,百姓的心理感受的福利就会越大。因此,政策越是简易,社会就越稳定,百姓越能够理解,对未来的信心与预期也就越确定,政策的目标与百姓的预期越是一致,政策的效果会越好,对整个社会的福利特别是心里幸福感就越大。
二是政策要与客观实际结合。政策是管治者对客观规律认知的主观反应,越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发现了规律,政策就能够稳定,不会随意改变,“不易”之理就是指政策与规律对称。只有合乎科学规律的政策,才可能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政策,才可能避免犯主观错误。
三是政策要与百姓利益结合。政府是百姓利益的信托管理人,政策的目标所向对内在经济社会领域保障百姓生产生活安定安宁,在自然领域保障不受自然灾害侵扰;对外保障不受外国侵略,因此,所有政策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无论是与外资相关的政策,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从相互作用的关系看,特别是从“渐近自由”理论角度看,居民资本都是政策结果的承受者。因此,政策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一致,政策能否实现帕莱托最优,其前提是政策的导向是利益百姓还是与民争利。商品、货币、资本、土地、资源、环境、价格、劳动保护、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的政策,都与百姓相关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富民惠民的政策,会得到百姓拥护,国家资本“惠而不费”,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会高度一致,但国家资本未必得到最大利益,国际资本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也可能受遏制,只有圣人“被褐怀玉”、无为而治时,百姓的福利最大,这样的政策才是最可宝贵的。
消除内部竞争因素,放弃外部竞争思维,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才能实现机构资本利益最大化:
一是机构要让全体员工明白战略方向,但竞争者或者是现在的同行不一定知道机构内在的意图。只有对内“甚易知,甚易行”,才能达成内部思想、战略、决策的协同力量。相为心想,机构内部思想一致,才会创造出特别的力量和巧力量。对内要让全体员工明白,为了获取未来的成功,同事间必须停止竞争,在机构内部形成只有协同才能达成成功文化,停止彼此间竞争,将心思用在开拓未开垦的市场、发现潜在的需求、实现利润高速增长上。有些机构引进所谓的“360度考核”办法,背对背考核,结果是造成内部人员的彼此不信任,并没有起到内部协同的作用,反而将和谐的关系推向彼此猜测怀疑的境地,成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他人是地狱”理论的典型的试验场。蓝海战略认为,对外通过扩展产业边界、持续改良产品、实现市场扩张,内部要避免竞争,才能协同外部,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为何很多机构还要在红海中挣扎呢?“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要实施战略行动,通过一组市场拓展性的管理行为与决策,才能实现放弃竞争。在某个行业规则和边界尚未确定时,该行业将稳步扩张;单个市场参与者可以设定规则和边界,比如在券商间佣金价格战争惨烈时,如果券商利用现在的条件,开发出合乎投资者需要的保值增值产品,共同通过理财产品连结银行、信托,形成券商、银行、信托共同客户,将原来的行业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客户在获得相应回报的同时,反馈收益于相关机构。这样一来,券商就跳出了与券商间的红海竞争,反而与银行、信托、公募和私募基金及客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从客户的价值提升角度,从利益分享与利益共享的角度去设计规划战略,就会形成新的无人竞争的天地。
二是机构的产品开发与服务,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进行,以客户的需要,供求适配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创新。所有的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最后是由客户来承担利益之成本,客户承担成本的前提,是在风险/收益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协同产生的利益大于客户自己的创造的利益。在金融需求综合化的时候,能否通过产品的综合开发,能否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能否开辟并占领新的市场空间,能否创造巨大的需求 ,是真假蓝海战略的评判标准。蓝海战略实施者力图使客户和企业的价值都出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展,只有在机构把创新与效用、价格和成本进行有机结合的时候,价值创新才可能发生。价值创新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共同提升为目标。价值创新前提是市场边界、产业结构可以重构,通过产业、成本、产品结构再造,实现利益相关方价值创新。
为了重新提升客户价值,需要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间建立正向关系,创造新的价值曲线,为此做好“加、减、乘、除”的关系:哪些成本构成因素可删除?哪些因构成素可减少使成本下降到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下?哪些成本构成因素应增加并上升到行业标准以上?哪些行业因素应创造?第一个动作删除了机构在竞争中攀比因素,但这些因素只增加成本不创新价值。第二个动作促使在产品或服务只保持适度包装、设计与营销。第三个动作是开创新市场、挖掘新客户不得不进行的投入。第四个动作价值创新与创造实现的平衡,通过新价值新价格从而创造新更高的利润。因此,蓝海战略也是有原则的,是成本、差别化、客户价值与机构利益间的有机平衡,是自利利他的行为,是“言有宗,事有君”,如果只顾机构自身利益,是“无知,是以不我知”,认为客户不知道自己的小动作,是最无知的行为。正因为坚持蓝海战略者相对稀少,明白蓝海战略并坚持者,才会获得成功,这是老子最高兴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三是机构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平常的产品,也会成为百姓心中的珍品。真正按道理行事的机构,是以品牌进行营销,但不会躺在品牌上过日子,而是将品牌认知与百姓的效用有机结合。老子讲:“圣人本(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在澳洲黄尾牌红酒的战略创意中,我们感受到“圣人被褐怀玉”,在简朴中为百姓创造价值的动作。真正以百姓效用为上,想着并关心百姓的实用、心理所好、面子问题者,必然得到天下百姓的喜欢。
做人要简单、做人要有原则、做人要顺应天道:
一是在做人实践简易、平易、浅易、不易的道理,才能在变易的现象纷争中保持不易之心。老子讲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因为老子讲的想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宁与幸福。只有百姓幸福安宁了,天下才能大治,管治者也可以做“甩手掌柜”,做个清静的“太上”。天下大乱,在于人们心中想着在功名利禄和酒色财气上多要多占,破坏了利益平衡的链条,造成百姓利益被压缩,如果百姓的幸福与安宁得不到保障,如果百姓流离失所,如果出现田地荒芜,没有活路,只能起来反抗。反过来对居民资本来讲,重心在于“格物知致”,在“正心诚意”的基础上,正确定位自己,集中精神在“齐家”的功夫上,才在机会来临时,服务天下。因此,清心寡欲,修正身心,才是人生的基本功。大道理很平常,许多人要走旁门左道,原因是旁门左道在一定时期内会给实行者带来“正面收益”。同样,投资者在筛选公司时要选择主题清晰、重点突出、与众不同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利润来源简单明了,国境线利润提高,协同管理、资源、技术、渠道、产品与市场等要素,由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内部协同外部协调,业绩可持续增长才有可能。筛选出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公司,再等待其股价合适、时间合适的时候进行投资,就可以简易地坚守价值投资理念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认为国学提倡的“以正做人”会在“以奇做人”面前会吃亏,因此反对提倡中华文化之根本即国学,可能是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开始想以旁门左道来代替国学。“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是做人要正,并没有说做事不要出奇制胜。儒学如果代表了现实的阳性的思维与力量,道学则代表了未来的阴性思维与力量,如果国学只搞成只有阳性的力量与思维,就会保守与僵化,而不知做事时,要在稳定中通过对简易与不易道理的掌握,在变易的世界中通过变通达成目标。比如就是儒道墨三家理论化为一体的真正国学大师,没有人认为在中国人民解放与建设事业中的奉献精神与忠诚人民的思想与行为是“吃亏”的行为。只有摆平了世间的不平事,为的是世界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因此旁门左道摆平不了他。
事实上普及国学的难处是所谓的国学大师不懂得现代科学理论或者现代的经济社会理论,无法进行古今中外理论的无缝对接。比如,现在搞资本市场的,懂得国学中蕴藏丰富的行为心理学的人很少,而懂得国学者,却不知现代科学理论为如何。因此,事实上普及国学的难处不是孩子们学习国学会吃亏,而是为师者的功力不逮,将简易的国学复杂化,搞得学习的人不知所云。
二是做人要有原则,行事要有底线。所谓“言有宗,事有君”,就是讲究做人做事的原则与底线。在人情、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看,老子更看重的是人情,他认为人情(六亲)比其它关系更重要,只有爱自己者,才会将心比心爱亲人,只有爱亲人(孝慈),才可能爱天下百姓,只有爱天下百姓者,才能将天下托付于他。人之具备爱心,本是天份,是天良,是良知良能,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后天越是教育,如果教育如何做人,越是教育如何获利,结果将与教育的结果相反:“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为人做好事,做好人,是内在的心灵的自然需要,是理当所为,是自然而为。但是人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恶人与坏人呢?老子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恶人与坏人,都是大道的产物,是人类阴阳两面,是道德判断而非大道本来,因此,赞成社会上存在不善之恶人,首先是管治者主观判断区分的结果;其次是管治者管得太多与民争利、提倡正义、“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的结果。
如果有人不知道做人的原则与底线,是不想按原则办事,想走捷径,想占便宜,不是不知,而是有意为之:“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但“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个体如果做人没有原则,不顾道义而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与!”因此,老子提倡的个体行为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面对自然、社会,抱着敬畏之心。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在个体应当有原则有行为底线上看,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原始儒道都是讲究人们在心灵自由的同时,要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坚守人生的基本原则。
投资者要放弃或抛弃的公司,是没有行为底线的公司,这些公司要么偷税漏税,要么欠帐赖账,要么假冒伪劣,要么偷工减料,要么放毒用毒污染环境。凡是其中有一项存在,投资者就得放出眼光、运用脑筋,宁可放弃,也不要犯险。
三是坚持真理,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在这里,我与大家一讨论对中国古典三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古话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讲的是人生在世,不能与天斗争,顺天才能知命。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天的力量无穷无尽,人力根本不可能与天时斗争。具体到太阳系来讲,太阳是太阳系的绝对老大。太阳虽然处于老大地位,却按道的运行法则进行运行,不是随心所欲地运行,因此,天最讲究信用,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周期运行。天体天时运行规律的作用,还得要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初期,,最后深圳发展得最好,主要原因是深圳得到了香港的地利和人和之便。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突然出现加速发展,后来居上,主要原因,是天时、地利与人和汇聚上海。因此,投资者在周期投资过程中,要运用天时找时间窗口,在时间窗口确定的条件下,再结合地利寻找合适的地区板块,然后再比较同一地区板块中最优秀的公司和估值最低的股票。2010年底,笔者曾经提出2011年的投资投资策略是,“以钢为纲,开工建房”,“以粮为纲,金属续航”,指出投资金属类公司“东边不如西边,大的不如小的,小的不如稀的”,2011年的行情趋势与之吻合,这是运用国字的全息思维,综合考虑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结论。
第二句古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然如此、本来如是、原来如此。道自然而然具备无穷尽的功能、拥有不可思议的生灭力量。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天地间一切都由道的自然功能外化而来。道就是自然,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有高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创造宇宙、天地、万物,但不受天地间任何事物左右,而只是按其自然的力量运行。大地承载万物,人类的存在,全赖大地维持。大地永远顺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运动不止,所以人要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勇往直前的精神,勇猛精进,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因此,笔者提出了为人处事的三不哲学:“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人法地”而“不与地斗”,是因为孔子和老子不仅强调要讲究顺天时而行,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消费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地球的产出,“人法地”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孝心和土地之财富之母的敬重。热爱自然,才会珍惜地力,讲究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福利,形成环境友好的格局。
“地法天”而“不与天斗”的思想可以从孔子强调“敬畏天命”中发现,这种敬畏天命的思想,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在宇宙坐标中,人类显得很渺小,只有人类自己明白自个儿的渺小,才能放弃“万物之灵”的狂念而产生谦虚的心态。“不与天斗”,是因为太阳、月亮与地球形成了年、月、日与时的“四柱”时间结构关系,“四柱”结构决定万物运行的周期与个体命运曲线周期。儒家特别强调顺时而行,特别提出时间、时势、时运、时机在人生规划与成功操作中的作用,认为时运不到,逆时运行,费力不讨好。太阳黑子具有平均11.5年左右的周期运动规律。太阳活动通过太阳风、太阳磁暴、太阳黑子周期运动影响天体中“场”的分布,进而引起地球电离层、对流层、大气层、水圈、岩石圈运动的周期变化,从而影响天气运行周期、人类农业生产周期、疾病流行周期、群体心理周期,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天体周期运动导致地理周期运动,地理周期运动,导致群体周期行为。
“道法自然”而“不与人斗”是儒道思想的中心点,孔子强调的仁的概念是从他人的利益进行思考,他人涉及上下左右甚至古今中外的人事关系。老子强调清静无为,讲究的是从百姓利益考虑,放弃不必要的利益与权力,为社会和谐做出榜样。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于在资本市场投资,就得考察国家政策是否与自然规律协调问题。在一国间,政策的力量最大(王大),在国际间,国际资本联合体的力量最大,但人间最大的力量,都会在时间周期的作用下消弥于无形。遵守自然规律引导的价值规律,国家政策的力量才能实现倍数效应,这种倍数效应的作用是国家实力的综合放大,从而提高一国总的生产率水平,进而实现剩余价值的国际转移。如果能够确定某国生产率与自然规律作用相关,同时某国的政策合乎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通过QDII投资这样的国家,就能够分享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
第三句古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通过五维考虑才能对个体或公司进行估值。公司估值与价值定位的六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政策方向、公司管理、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成就的取得就是利用了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当国际资本在自然资源垄断和国际市场垄断上不允许中国再前进的时候,政策方向、公司管理、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就决定了中国制造是否能够摆脱“微笑曲线”底端的命运。个体不能选择祖宗父母(命),也无法选择时代(运),虽然出生地个体本人无法选择但可以通过后天移民来改善生活环境(风水),能否按道理办事(积阴功)却由主观决定,能否通过读书改善知识结构(内在风水),也是主观决定。如果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与“天、地、人”斗,就会得到天助人助,如果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而帮助更多的人,则可以改善自己的地理环境,人生的命运就可能由自己的努力而改变。
如果投资者将“五维思考法”运用于公司筛选,需要考察公司的企业文化(命)、公司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命)或生命周期的阶段,公司的地理位置(风水)、公司对公益或慈善事业的态度与行为(积功德)、公司是否是学习型组合。如果这五条都合适,则可以进入公司池,再深度了解之,在合适的估值、时机下考虑进入股票池或进行投资组合。
责任编辑 | 孙玉红
审核 | 李锦鹏
文章来源 | 《国学与新行为金融学》专著
原标题:《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70:被褐怀玉:知我者希而则我者贵
新国学:智本讲堂 | 版权归属李国旺先生,转载请注明“新国学智本讲堂”,感谢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