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篾编织的海簸、簸箕、背篓、竹篮、淘米箩这些童年记忆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取代品”,悄悄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而在咱们弥渡,却有这么一家人,至今仍在靠编织竹篾器为生,这家人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家族传承的竹器行业,从兴趣到爱上再到一份诚挚的坚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家人。
近日,小弥来到地处咱们县新街镇六一村委会大马房村张彩家中。走进农家小院,小院干净整洁,花香扑鼻,一家老小正忙着编织竹器,赶制客商订货。
今年41岁的张彩,爷爷辈开始就从事竹编行业,从小耳濡目染,张彩对父亲的竹编手艺颇感兴趣,八、九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竹编技艺,一开始是好奇和感兴趣,小孩子觉得好玩,到后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劳作为家里带来收益,久而久之,张彩也顺理成章地从父辈身上继承下了竹编行,时至今日,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
在张彩心目中,最优秀的竹编师当属他的父亲张国贤。 “父亲自小手巧,从10岁起开始学习竹篾编织。由于他肯学肯问,加上自己爱琢磨,10多岁就掌握了这门技艺,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张彩指了指在一旁忙碌编竹器的父亲说,他的竹篾编织技艺在当地堪称一绝,什么新竹制品,只要他看一眼,就会编织,而且编得精致美观,经久耐用。
“现在全家5个人,人人都是竹编的好手。”张彩说,母亲杨美珍21岁嫁给父亲,就开始学习编竹器,这一编就是近50年。妻子现在也成为了编织的一把好手,女儿也会编织一些简单的东西。
张彩坦言,如今的竹器行业并不景气,受到了不少的冲击,包括年轻人对生活用品的使用习惯,以及层出不穷的竞争替代产品等,竹器行的前景显得并不明朗,不过传承了祖辈老手艺百余年,如今张彩一家依然坚持不放弃,只因一份诚挚的坚守,一份对家传竹编手艺的爱!
“多年以前,大马房是全县有名的竹编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基本都从事竹编,主要编制一些生产、生活的用品,竹编成为村里不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张彩说,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的“取代品”,传统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竹器越来越没有了市场,销路越来越不好,利润越来越薄,不少家庭都放弃了竹编,寻找其他的出路。
“我家的竹器还卖到过法国。” 张彩脸上洋溢着笑容说,现在他家编的竹器不再是原来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而是一种工艺品,甚至成为了人们的收藏品,这样的竹器在旅游地销路很好,只要编成一些,一打电话很快就有客商到家里来拉,现在主要是编不出来,供不上货。一家人每年也有10多万的收入。张彩认为,竹编并不是真的没有出路,只是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竹编才会有市场。据张彩介绍,1998年以来,因大多数的竹制品市场不景气,他家就开始了竹编工艺的摸索,先后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创新出了竹编花瓶、提篮、花提篮、果盆、瓜子箩、笔筒、书报(纸屑)篓、竹灯罩、插花筒等近二十多个品种。
各位小伙伴,如若你想前往参观或购买,你可以致电张彩,电话:13577864912
小弥有话说: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竹编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再创作,竹编是艺术中的艺术。
传承意义
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实用性价值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装饰审美价值
制作竹编需要将竹篾按照薄厚、粗细不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构成感,体现着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等形式美的法则。而传统观竹编的这种工艺方式与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设计的借鉴来源。
文化价值
《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如果你或你的身边人也是传统手艺人,可以联系小弥进行采编哦!联系电话:8162111
文/图 李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