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万物简史」“嗑药”进化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它近期将会关注的内容包括,集装箱铁路,水,迪士尼,气候,T恤,航海图,武夫,香料鸦片咖啡木材旧衣服,贸易,大豆,宜家,玉米,酒店,黄金,白银,石油,天然气,汽车,奢侈品,抗生素,瑞士旅游业,有线电视,广告,探索频道,商人,传教士,冒险家,蒸汽机,瘾,航线,棉花湖广填四川尼加拉瓜运河……


它是一个与书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栏目。如果读者想了解什么,请留言给我们。


文人食用兴奋剂来寻求灵感已是公开的秘密。烟、酒、咖啡都是常备“精神食品”。据说英国诗人奥登每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坐在凌乱的桌前,咕嘟咕嘟把一杯浓浓的咖啡喝下去,然后开始吸烟。奥登承认自己离不开咖啡和尼古丁,说自己“太需要它们了,有多少我要多少。”


而在这些相对合法的“瘾品”之外,文人骚客们还倾向于通过违禁药品来加大刺激的剂量。奥登自己就承认仅有烟草和咖啡是不够的,在开始写作前,他都要吃上一小片。在这种工业化药物类瘾品问世前,文人们更多是通过鸦片这样更为“自然”的兴奋剂来放松自己并达到文思如泉涌的状态,比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就承认自己是在服用了鸦片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中完成《忽必烈汗》这一经典长篇诗歌的。


前现代瘾品和现代兴奋剂的区别在哪里呢?奥登说,是一种加速大脑运转的药物,只需吃上一片,他就能以一种极快的速度思考,“美妙的诗歌就会跃然纸上”。这种药物就如同一种省力装置,把他变成一台“高效的机器”。和奥登一样是“爱好者”的作家菲利普·迪克在谈到自己为何服用兴奋剂时表示,他也是因为实实在在的需求:他需求保持清醒的状态来写作,“由于稿费很低,为了维持生活,我必须多写。给我能量”。对上瘾后,他在 5 年的时间里共创作了 16 部小说。


“速度”和“高效”是理解现代瘾品的关键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现代工业社会的运行机制。托马斯·默顿,一名修士,早在 1948 年间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其运作的原则就是要挑动人体内的每根神经,并且让它们维持在最高度的人为紧张状态,要把人类的每个欲望逼到极限,并且尽量制造出更多新的欲望与人造的渴求,为的是要我们的工厂、出版社、电影公司以及所有其他从业者制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和渴求。”


曾经风靡一时的《在路上》也是催生出来的。杰克·凯鲁亚克把自己的大脑“浸泡”在里,经过长达三周的“兴奋写作”,就将作品杀青。在这三周里,在的“帮助”下,他一天工作 18 个小时,在他的打字机上忙个不停,以至于杜鲁门·卡波特在评价这部“垮掉的”小说时说,“那不是在写作,是在打字。”


如同早期的文人是为了寻求放松状态下的灵感来吸食非大规模制作的瘾品,前现代社会的普通民众也倾向于通过食用更为“正常”的瘾品来寻求慰藉。但工业社会的到来让这一切都变了味道。


自 1946 年起,日本医生开始看到毒瘾的病例。上瘾者每个阶层都有,而且非医疗使用的首要动机也不尽然是无聊消遣。一位长期居住在东京的人士说:“日本社会是需要的那种类型,因为人人忙个不停,要靠它来保持不落人后。”调查结果显示:1955 年日本的使用者仅有 14% 表示是为了得到快感开始服用,26% 是为了熬夜工作或读书,26% 是出于好奇,28% 是为了“小伙伴”的肯定,5% 因为“绝望”。


制药商们也在推波助澜。很多瘾品都是从有副作用的药品发展而来,以前医生往往会通过警示副作用和掌控剂量,来扮演最后的防御者的角色。但后来制药商开始主动出击,要么通过游说让大量有着较多副作用的药品成为所谓“处方药”,要么对“凭处方开药”的产品进行疲劳轰炸般的广告,以“说服”患者去要求医生开药,如果医生拒绝,患者就会去找别的医生开。


在这一过程中,有潜在致瘾性的药品泛滥开来。随着消费人群的扩大,“瘾”本身开始成为一种工业制成品。

推荐阅读:《想象:创造力的艺术与科学》,《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