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牌处看文溪(谌继先摄影)
地名溯源
文溪原名横溪,因横贯村中的一条溪而得名。疆域从碑记仑到五里牌共五华里。曾在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出过九名秀才,其中一名贡生,六名廪生,两名邑庠生。故有“一贡三担廪,五里九秀才”之称。横溪自此更名为文溪。
文溪的历史大约有四百多年。最早入住村子的是吴姓人家,后谌姓蒋姓相继迁入。三个姓氏的村民分据三个山冲。谌姓居民集聚的地方叫油榨冲,蒋姓居民集聚的地方叫老屋冲,吴姓居民集聚的地方叫吴家冲。两百多年后,繁衍最快的谌姓人家从油榨冲向东漫延过台上到了朝神庵,蒋姓人家也从老层冲里向西延伸到了自生桥侧。因谌姓居民有山和田土在老屋冲对面,谌姓长辈就让自己九个儿子中性情最温和的老四搬到了老屋冲对面的沙洲趵上,与蒋姓人家混居。谌家老四慢慢把沙洲趵发展成了一个三十多户人家的大院子,统称谌家院子,又称四家院子。后又延续到水口山、湘岩冲里。
蒋姓人家人丁也愈发兴旺。由几户逐渐发展到十几户再到几十户,从老屋冲里到自生桥侧,统称为蒋家院子。后又到水口山,桃兵坪。唯有吴姓人家,虽搬入最早,直到现在还只有三户。三户周姓人家为三兄弟,已经全部搬离吴家冲,在文溪中心地带水口山另建房屋。后代行医的,经商的,公务员,老师、农民都生活得很好。
除了吴姓、谌姓、蒋姓人家,文溪还曾有黄姓、唐姓、杨姓人家居住过。至今在文溪村有杨家坟山,他们的后代——温溪肖家湾每年都有人来祭祖;文溪村的黄家台上,以前是黄姓人家居住过的地方;文溪村的唐家湾里,以前是唐姓人家居住地;文中村的张家偏,曾住过在那里种地的张姓人家。不过这些人在文溪住过一段时间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搬离了,只有一个个沿袭下来的地名证明他们曾经的存在。
文溪村民的房屋正屋是一色的木房,或四缝三间,或五缝四间。分两层,上层放杂物,下层住人。除了正房一般还要建个偏房,土话偏檐屋。古时偏房一般为泥筑。后来慢慢用红砖水泥。
随着人口的繁荣,笔直横穿过村庄的溪流被改修成了弯弯曲曲绕着村子迂回婉转的小溪。方便了灌溉,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也大大减少了水灾的发生。
文溪似乎与九有缘。出过九名秀才,拥有九个山冲,还有九座半岩桥、九个半岩码头等独特的地理标志。
文中谌家院子(谌继先摄影)
五里九秀才考
五里九秀才,是文溪人的骄傲。九名秀才中,有五名谌姓,分别是:孝宽,字因培,号裕斋,太学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二月十三申时生,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五月十四日寅时终;孝儒,字西源,号汝为,邑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已十二月初七酉生,道光四年(1824)甲申七月廿已终;义兰,字特升,号芷庭,太学生,禄米山人,道光二年(1822)壬午十二月廿九丑生,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又四月十五申终;德翕,字初如,邑痒生,学名兆蓉,号镜吾,油榨冲人,道光七年(1827)六月十八日生,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四日终;新奇,武秀才,台上人,生卒年月无考。
四名蒋姓有三名为亲兄弟,都出自老屋冲里,分别为:忠信,字辅庭,号元青,太学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初二生,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初二终;忠元,字魁庭,号涟溪,太学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二月十九生,道光十年(1830)十月十五日终;忠品,字赞庭,号云山,邑庠生。因兄弟三人都入庠,他们的祖母——年仅十八岁就守寡,含辛茹苦将两岁幼子抚养成人的谌氏,获清政府授“旌表节孝”牌匾一块,至今保存在老屋冲其后人蒋义方家中。第四名蒋姓秀才名正,枣树凸上人,人称正相公,生卒年月无考。
在九名秀才之前,文溪还出过两名秀才,为谌姓两兄弟:益元和益利。益元,字宅安,号槐塘,邑增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已十月初十亥生,亁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三月十六亥终,文溪大湾里的发派祖;益利,字实安,号双溪,邑痒生,雍正二年(1724)甲辰九月初六辰生,嘉庆六年(1801)辛酉正月初一已终,文中谌家院子的发派人。
清朝科举制度中,要获得“秀才”的称号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得通过童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府试,由知府主持。通过县、府试的称为“童生”,可参加院试。院试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通过院试的童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在院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和银两。秀才通过童试之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参加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一贡三担廪,五里九秀才”道出了文溪人文翡翠的风光历史。
秀才在崇尚文化的文溪,地位非同凡响。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都要经过他们出面。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要请他们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
保存在老屋冲蒋义方家的贞节牌匾(谌继先摄影)
九个山冲
从碑记仑至五里牌,有连王冲、湘岩冲、铜响冲、老虎冲、吴家冲、水田冲、老屋冲、王家冲、油榨冲九个山冲,九个山冲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比如,铜响冲与老虎冲遥遥相对,铜响冲的存在只为看守老虎冲的老虎。比如王家冲原来是王姓迁入者的居住地,后来迁往他处,现为蒋家坟山。
九座半岩桥
文溪从沙冲口至台上共有九座半岩桥。都由一块整石独立铺成,每块长约10米,宽1.5米,厚40公分。均衡地分布在溪流两岸。半座在文中沙冲口上。沙冲里山上有一条小沟从山顶冲下来,到沙冲口形成了一条2米多宽的小溪,为文溪支流。沙冲口虽不是交道要道,但关系到文溪几个组村民的山林耕地和当时居住在沙冲里的几户人家的出行,于是,这里也修了一座岩桥,长5米。只有其他岩桥的一半。因此,当地把这座桥称为半座岩桥。九座半岩桥的石头全部从文中水田冲伐出来,石质相当好。桥面为防滑和美观雕刻的花纹清晰可见,却找不到半个雕名刻字,建桥时间,牵头者为谁,工匠的名字,都无据可查。由此可见,文溪人为人低调,造福乡里,不求名利。
文中通往谌家院子的岩桥(谌继先摄影)
文溪双溪口岩桥(谌继先摄影)
九个半岩码头
九个半岩码头在湘岩溪冲里。水口山进湘岩冲口100米远起坡的地方,一块巨石竖在路口,石匠就地取材,在巨石上凿刻出九个半码头,化障碍为通途。出现半个码头,是因为到了石头的上方,宽度只及下方一半了,石匠凿出的码头便也只有半个了。踩着九个半岩码头上去40米远,一块长条形巨石横挡在路中间,就像农家特意设置的门坎。称岩门颈。也是文溪一景。
文溪人在他乡相逢,检验对方是不是真正的老乡,就用九个山冲、九座半岩桥、九个半岩码头来对暗号。据传有一年蒋家族上到四川寻谱,被问及文溪九座半岩桥时,大家只答得出九座,把沙冲口那半座遗忘了,被对方当即拒之门外。这事被老人当成教训,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可惜的是,壬子年大水,九座半岩桥大部分被冲毁,至今只留下文中谌家院子、文溪双溪口、大湾里的三座岩桥还在继续使用。修文溪至白沙溪的公路时,老路被毁,九个半岩码头和岩门颈都被埋在泥土中不见天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