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莆田萩芦溪:古渡头冲荡的峥嵘记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在莆田的东北部有一条溪流, 叫萩芦溪,它发源于广业山区,然后由北而南,一路汇集了众多的溪涧,到得萩芦境内,变成了一条宽大的大溪流,向东直奔大海。古人便把这一条溪流统称叫萩芦溪。

刘鑫炜   摄影

萩芦境内溪流宽大, 从西向东横穿而过,阻断了萩芦深山的群众到梧塘、涵江、莆田的道路。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在莆田市北部有条萩芦溪,西源出自仙游县游洋镇馨角山西北坡,北源与永泰县交界,汇聚吉宦溪、湘溪、巩石溪、朱溪、蒜溪、深溪、三叉河溪、东泉溪等二十四道溪流,自东北向东南流经涵江区的庄边、白沙、萩芦、江口等乡镇,注入兴化湾,东汇入海,为福建省第十一大河流、莆田市第二大河流。

刘鑫炜   摄影

萩芦溪上有一座大桥,位于萩芦乡萩芦村,此处原有古渡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兴化名医谢明远捐资劝募,在溪上建第一座石桥,但不到三年,桥被急流冲垮,时仙游富绅徐万安郎中又首捐七千百白银在原址上重建,旋又被急湍冲毁,此后,桥屡建屡毁,至嘉庆年间,已毁坏殆尽。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清光绪初年,有举人江莲溪(字希廉)和征士黄茹芗等发起重建,因未及竣工而江莲溪谢世而功亏一篑。

清宣统二年(1910年),江莲溪之子江春霖辞官回乡。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一字仲然,号杏邨,晚号梅阳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充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与帝师陈宝琛、海军上将萨镇冰、冰心之父谢葆璋等交谊甚厚。后历任江南、新疆、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四品官,,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都御史陆宝忠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时人称“清御史第一人”。

刘鑫炜   摄影

江春霖回乡后,,致力于公益事业,他多次对萩芦溪桥作实地考察,明确指出要使桥基永固,应“不与水争势,乃能导水势”的论断,他认为以前桥坏的原因不在于桥之不坚固,而在于选址之不当,桥址应建在宽广水缓之处,以避水势之冲击,可惜的是,民国七年(1918年)正月初五,江春霖病逝,建桥之议乃停。

刘鑫炜   摄影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春霖之子江祖筵秉承其父遗愿,再次倡议重建此桥,他首捐巨款,并向社会贤达劝募,按江春霖建议择新址兴建,四月,萩芦洲大桥动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至日竣工,共用款六万余银元。

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西走向,长36丈(实92米),宽1.8丈(实4.2米),五个水泥台墩,六孔,墩高4.8丈,孔宽5丈,桥两头各立两尊护桥将军,桥两侧有护栏,护栏上建三塔,中塔中空,额书“会津寺”,两旁撰联曰:“梵声通三界,津梁度众生”。

刘鑫炜   摄影

刘鑫炜   摄影

桥成之日,周边群众无不欢呼雀跃,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当年中秋节,建桥委员会在桥畔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大桥落成暨中秋赏月庆典活动。各位董事作为功臣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款待。这一夜好戏连台,鞭炮齐鸣,十音八乐之声此起彼伏,是一个欢乐共庆之夜。

刘鑫炜   摄影

萩芦溪大桥凝聚了山区广大民众数百年的期盼, 更凝聚了江家三代人的苦苦求索和无数心血,令人钦敬!

刘鑫炜   摄影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