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笔者再次来到丈八沟,对拱桥细细考证。如今的丈八沟拱桥桥体依旧完整,坚固如初。只是泥质路面杂草丛生,很少有人通过,桥下干涸见底,沟两旁已成灌木丛,发黄的树叶在寒风中不时萧萧而下,显得荒芜凄凉。桥体加上引桥约有20余米长,桥面宽5.5米,桥基高1.5米,桥的基座采用长条原石垒砌而成,桥底有两层巨石做基,整座桥显得古朴、结实,设计精美。桥上方的拱券是用大而厚的长方形青砖砌成,半圆拱高1.5米,是典型的砖拱桥。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
此桥拱券由6层灰砖组成,三竖三横依次叠压,最外一层的横砖突出3厘米。三层竖砖从内向外分别是48块、56块、64块,石灰抹缝,砖体呈放射状,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桥拱上用石头垒成1米多高的桥体,再往上是6层青砖,与桥拱浑然一体,桥面用混凝土找平。桥基两旁是用石头砌成的长约5米的护墩。南面东侧的护墩上有一碑,碑高1米,宽0.6米,立于桥墩内。碑旁边长有一棵软枣树,扒开树枝,只见碑体上部字体已漫漶不清,碑头上的3个楷书大字“宁海州”依然清晰,从右至左,依稀可辨的字迹有“……建于立夏日……修丈八沟桥……善众议会重修并粮米助会成……”;记载的捐款、捐物、出工的人物有“……姜维运、姜懋才、姜维周、李初妍、杨曰照、杨兰、曲士佳、曲士升,石匠杨周福、泥水匠宋吾修、木匠王东英”等; 碑的左边刻有“……年季春立碣”,记录着立碑的时间。
碑文记载的大体内容为重修丈八沟桥的起因、捐款人员及重修时间等。根据碑头上的“宁海州”可大体推算出建桥的年代为金代至清代。史料记载:“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属山东东路。元因之,仍治于牟平县城,辖牟平、文登二县。初隶于益都路,继隶于淄莱路,至元九年(1272)直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县省入宁海州,仅辖文登县,州治不变,但改隶于莱州府。洪武九年复登州府,宁海州隶。清代沿袭不变。”
碑中记载的人物“李初妍”,为西解甲庄村人,是清代工部尚书李永绍之祖父,顺治戊子岁贡(1648)曾任青城县训导,享寿六十二,生于明万历甲午年,卒于清顺治乙未年。根据李初妍的生平可初步断定,此桥的重修年代为清初。
据《牟平县志》载,南辛峪位于祁顶东,明初张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因地处半山半泊,又位于辛峪河上游,故得名南辛峪。唐家夼位于辛峪河南,金马山东北夼,明初唐姓由莱山迁此建村。两村皆为明初建村,丈八沟桥的兴建时间应为两村建村以后。据南辛峪村76岁村民乔积杰介绍,这座桥建造的年代久远,他爷爷都不知道这座桥的修建年代,但听老人说,当年打仗的时候,曾有军队从这里经过并且运过大炮。因为这座桥非常牢固,村民传说古人在修建时,曾在桥基的下方埋有镇桥的“辟邪剑”。古代修建桥梁时,常常将辟邪用的铁剑埋藏在桥下,作为镇桥法器,也是图个吉利,就像过去农村建房时,将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块立于台基之上或将一些铜钱埋在地下辟邪的风俗一样。
在丈八沟桥下20余米处山体下有一泉眼,泉水终年自南向北流淌不息。泉眼北面不远处有一深潭,水深莫测,流向下游的水注入辛安河。20世纪70年代大兴水利时修建成了水库。据说水库内有一千年鳖精,鳖盖比锅盖还大,后来鳖精移到辛安河中游的险道湾,关于鳖精的传说民间流传很多版本。
再据碑刻中的其他人物分析,杨姓多为冶头村人,姜姓为姜家疃村人,曲姓为高陵村、沙巷子村人,这些村也多为明初建村,且位于丈八沟桥两侧方圆15公里之内,捐款人多为官宦或富商。此桥虽为清初重修,但仍沿用明代砖拱桥的建筑风格,桥下的长方形石基也是经过人工打磨的。综上所述,可初步断定丈八沟桥始建于明代,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点击关注我
☀推送牟平政务信息、本土文化、吃喝玩乐 、资讯八卦等诸多优质内容,牟平最接地气、影响力最大的本地微信平台!关注我们妥妥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