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8月13-17日全国轧钢系统生产技术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通知·详情请点击查看
1、皮下裂纹
特征:皮下裂纹一般在距铸坯表面20mm以内,与表面垂直的细小裂纹。一般分布在板坯内弧侧。实例见图2-1。
成因:扇形段漏水等原因导致板坯冷却不均,或者板坯受到辊的挤压导致。
影响:轧制后,在钢板表面产生大量的爪裂,导致钢板带出,甚至判废。
检验及处理办法:火焰清理后肉眼检验。皮下裂纹需要扒皮处理。
2、皮下气泡
特征:在铸坯表皮以下,直径约1mm,长度在10mm左右,沿柱状晶生长方向分布的气泡;这些气泡若裸露于铸坯表面称其为表面气泡;小而密集的小孔叫皮下气孔,也叫皮下针孔。实例见图2-2。
成因:钢液中氧、氢含量高是形成气泡的主要原因。
影响:加热炉内铸坯皮下气泡表面氧化,轧制过程不能焊合,产品形成裂纹;若埋藏较深的气泡,也会使轧后产品形成细小裂纹,导致探伤不合。
检验及处理方法:火焰清理后肉眼检验。皮下气泡要求火焰扒皮处理,扒皮单面深度不得大于钢坯厚度的10%。
3、缩孔
特征:火焰切割后肉眼可见铸坯断面中心附近有许多细微的纵向凝固孔隙,称之为缩孔。实例见图2-3。
成因:凝固前,将产生若干个凝固孔隙,它们可能相互连接而形成一个纵向缩孔腔。凝固终期会出现体积收缩,其体积不能由剩余钢水完全填充即形成缩孔。
影响:缩孔有明显的偏析,轧制后,完全不能焊合,造成钢板分层缺陷。
检验及处理方法:肉眼检查,如存在缩孔,则切除一定板坯长度,直到肉眼看不到为止,如短于入炉长度,判废。
4、角裂纹
特征:裂纹在板坯角部附近形成,一般处于对角线上,离表面很浅的地方,有时切角后可以在切割面上看到纵向裂纹。实例见图2-4。
成因:有板坯鼓肚导致,与结晶器传热和二冷有关。 影响:轧制后一般可以焊合。 检验方法:低倍检验。
5、三角区裂纹
特征:在铸坯端部距窄边30-50mm处出现的横裂纹。实例见图2-5。 成因:① 侧面冷却强度过大。② 结晶器倒锥度过大。③ 二冷区夹辊开口度发生变化。④ 二冷区夹辊弯曲变形。
影响:轧制后影响钢板性能。
检验及处理方法:检查铸坯断面边部是否有裂纹,有则沿纵向切除或改轧压缩比较大的钢板。
6、中心裂纹
特征:该缺陷一般出现在断面厚度的1/2处,裂口呈锯齿状,裂纹长度有时很短,有时可达板坯宽度的3/4,裂口宽度一般较细,严重时可达0.5-1.5mm。实例见图2-6。
成因:二冷区夹辊开口误差太大,特别是在液相穴末端附近若夹辊开口度误差太大,便有可能导致内裂;二次冷却不当,尤其是当液相穴末端附近受到强烈冷却;浇注温度过高;二冷区夹辊弯曲。
影响:轧制后钢板产生分层或探伤不合。
检验及处理方法:如果检查铸坯断面有中心裂,则判废。
二、形状缺陷
1、鼓肚
特征:该缺陷一般在铸坯上表面,呈现局部凸起,凸起部位最高可达40~60mm。实例见图3-1。
成因:带液心的铸坯在运行过程中,于两支撑辊之间,高温坯壳中钢液静压力作用下,发生鼓胀成凸面。
影响:板坯鼓肚会加重铸坯的中心偏析;也有可能形成内部裂纹,给铸坯质量带来危害。
检验及处理方法:肉眼检查,检查板坯表面是否有鼓肚,依据YB/T2012-2004标准判定。
2、凹陷
特征:在板坯表面沿着浇铸方向或者垂直浇铸方向的凹陷。实例见图3-2。
成因:鼓肚;结晶器与二冷装置对弧不准;二次冷却局部过冷;拉矫辊上有金属异物粘附;保护渣性能;人为操作。
检验:肉眼检查。
3、不平度
特征:钢坯表面弯曲,形成拱形。实例见图3-3。
成因:大部分是钢坯存放造成的,垛底不平,钢坯未完全冷却时进行钢坯吊运都会造成不平度超标。
影响:轧板卷影响入炉角度,影响轧辊正常使用。
检验及处理方法:肉眼检查,根据相关标准,执行不合格品评审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