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8月22日,法国发明家丹尼斯·帕平出生
发明高压锅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丹尼斯·帕平。帕平1647年8月22日生于法国布卢瓦城。1681年帕平公布了他的第一项重要发明——“消化锅”,这就是最初的高压锅。它利用密封容器中蒸汽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的原理,用锅中的高压高温迅速将食物煮熟,节约了很多时间。帕平用“消化锅”把排骨煮得像肉冻一样,并请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参加“科学会餐”,品尝“消化锅”的威力与成果。1687年,帕平40岁时才获得正式职称:德国马尔堡大学数学教授。他深知自己的知识在机械方面大有用途,于是坚持研究、试验,一年之内发明了离心泵,用于城市供水和矿井通风。1690年,帕平研究蒸汽机,做了大量实验,发表了论文,介绍蒸汽膨胀推动,其后的冷凝形成真空。这篇论文成为此后各种气体发动机的理论源头。
1771年8月22日,英国机床工业之父莫兹利出生
1771年8月22日,英国机械发明师、英国机床工业之父莫兹利(Henry Maudslay,1771.8.22 –1831.2.14)出生。莫兹利1797年制成第一台螺纹切削车床,采用后来被称为莫氏刀架和导轨的滑动刀架。1800年他造出了现代车床的原型——用坚实的铸铁车床代替三角铁棒机架,用惰轮配合交换齿轮对,从而代替了需更换不同螺距的丝杠。1815年他制成了第一台紧凑的台式发动机,这是船用改动机制造业的肇端。莫兹利还用十字头直接驱动曲柄改进了瓦特蒸汽机;制成精度达0.001英寸的千分尺。莫兹利的一系列发明对英国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1774年,维金森发明镗床,对瓦特制造蒸汽机起到了重要作用。镗床用水车使汽缸材料旋转,让刀具从材料的纵向前进,切削出汽缸内壁。当时镗床能加工直径72英寸的汽缸,误差只有一枚硬币厚度,在当时标准下已经具有革命性的精密度进步了。1797年,莫兹利完成了带滑动刀架的金属镟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产业革命的起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而是莫兹利的带滑动刀架的镟床。”
1834年8月22日,美国物理学家兰利出生
1834年8月22日,美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航空先驱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8.22-1906.2.27)出生。兰利发明了热辐射测量计,建立华盛顿天体物理天文台。中年起开始研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滑翔机。他的主要著作《空气动力学实验》为以后的飞机研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外形细长呈流线型,机体表面光滑,甚至以打蜡减少升阻比及滑翔的下滑角。现在一般由飞机或汽车牵引起飞,最初由高处斜坡下滑至空中, 这种以势能换动能的下滑飞行称滑翔。无风时,在下滑飞行中依靠自身重力的分量获得前进的动力,在上升流中,滑翔可象老鹰展翅那样平飞或升高,通常称为翱翔。滑翔和翱翔是滑翔机的基本飞行方式。现代滑翔机主要用于体育运动。
1860年8月22日,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出生
1860年8月22日,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Paul Julius Gottlieb Nipkow, 1860.8.22 – 1940.8.24)出生,他是用于解决电视机械扫描问题的圆盘扫描法的专利持有人。这种通过硒光电管进行光转换实现图像电传扫描的圆盘被称为尼普科夫圆盘。J.L.贝尔德在实验中使用了这一圆盘。
1969年8月22日,中医学家施今墨逝世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约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1989年8月22日,发现海王星光环
1989年8月22日,第一个海王星光环被发现。这颗蓝色行星有着暗淡的天蓝色圆环,但与土星环比起来相去甚远。当这些环由以爱德华·奎南为首的团队发现时,曾被认为也许是不完整的。然而,“旅行者2号”的发现表明并非如此。这些行星环有一个特别的“堆状”结构,其起因目前不明,也许可以归结于附近轨道上的小卫星的引力相互作用。认为海王星环不完整的证据首次出现在80年代中期,当时观测到海王星在掩星前后出现了偶尔的额外“闪光”。旅行者2号在1989年拍摄的图像发现了这个包含几个微弱圆环的行星环系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2005年新发表的在地球上观察的结果表明,海王星的环比原先以为的更不稳定。凯克天文台在2002年和2003年拍摄的图像显示,与"旅行者2号"拍摄时相比,海王星环发生了显著的退化,特别是“自由弧”,也许在一个世纪左右就会消失。
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位于东北部的阿尔坎塔拉发射场地面发生爆炸,至少造成21人死亡。
巴西国防部长维埃加斯对新闻界说,这次事故可能是因火箭主体内四个发动机中有一个的点火装置出现问题而造成的。这枚VLS型火箭是巴西航空航天研究院自行研制的,原计划一周后发射,将两颗巴西卫星送入太空。此前,巴西已两次发射VLS型火箭,但都没有成功。
1997年11月2日,巴西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进行了首次发射。VLS-1火箭携带了一颗150kg重的SCD—2A环境数据收集卫星,从巴西的阿尔坎塔拉发射场起飞,但由于第一级的4台固体推进剂发动机中有一台没有点火,火箭向一侧倾斜,偏离了航向,于是不得不在起飞65秒时按指令自毁。自毁时火箭飞行高度为3000米,离发射场的地面距离为2000米。爆炸碎片落入大西洋中的安全区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财产损失。
1999年12月11日,巴西再次用自行研制的“卫星运载器”两级运载火箭进行了一次发射,但仍以失败而告终,火箭在起飞3分20秒后因失控而自毁。VLS高19.4米,造价750万美元,第一级由4台固体助推器捆绑而成,第二级使用一台与一级发动机相近的发动机。飞行中一级工作良好,但二级没能点火。
这次巴西发射卫星再次因火箭发动机故障导致惨剧,说明了航天业起步的艰难。西方在航天业起步时也经常发生故障。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对空气动力环境和材料要求极为严格,很多数据和经验是靠反复试验甚至是失败而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