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景山】景山的旧影(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所蒐到的舊影像畫面中,有景山的最老照片是英法聯軍隨軍攝影師英籍意大利人費利斯·比托(Felice Beato)於1860年拍攝的兩幅照片。一幅是在景山上向西拍攝北海,另一幅是由北海白塔上向東拍攝景山和紫禁城,可以說這是皇宮禁苑第一次展露給外人。
可是景山在更久遠的六百年前的明初它就存在了,而三百七十三年前的一天,這兒出大事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在煤山(景山)最後一位中原皇帝在此殉國。李闖率領起義軍攻入,宣告了大明王朝的崩塌,隨後在煤山上發現了兩具自縊的尸身。先是有人發現崇禎帝在煤山的松树下遺落的弓箭,然後就看到一棵歪脖古槐树上自縊的人,左手上寫着“天子”二字,身穿藍綢道袍、紅褲,一隻腳穿鞋,一隻腳没鞋,披頭散髮。經過宮中太監辨認,確認這正是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另一具尸體則是崇禎帝的貼身太監王承恩殉主縊於旁邉的海棠树上,崇禎帝手上的“天子”二字應是他殉主前所寫。從此,便有了崇禎帝弔死煤山歪脖树的說法。記得小時候總听到姥爷在遇到難以處置之事時總愛說一句話:“這可眞是難倒了王承恩啊!”小時候不懂,後來纔明白,原來是皇上都上弔了,還能有什麽事比那會兒的王承恩還難啊,没別的法子,衹能跟着皇上上弔了。
景山一名是清朝纔叫起來的,山上的五座亭子,是乾隆年間興建。元代時,現景山迤北有座小土丘,叫“青山”,屬於元大內禁苑(御苑)。而按照史籍描述的地望,元大都大內延春閣宮殿群應在瓊華島正東,也就是後來景山五峰的位置。元大內宮殿不管是明初何時被毀,永樂初年在營建紫禁城皇宮時已不存,明皇宮應是在元大內基礎上南移興建。延春閣舊址上曾堆放煤炭,故有“煤山”之稱,又將開挖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遂成一座高大的土山,,由此看當不無鎭壓前朝氣運之意。有明一代,,俗稱“煤山”。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綫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所以,風水上視它爲紫禁城的“鎭山”。明時園內種了許多菓树,養過鹿、鶴等動物,因而山下曾叫百菓園。當時山上叢林蔽日,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清朝入主後,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改“煤山”爲“景山”。 景山名稱有三層含意: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詩·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說的是三千年前商朝的都城內有一座景山;其次,這裏是帝后們“御景”之 地;再者,有景仰之意。1928年首都遷往南京,又成爲北平,這裏由北平特別市政府闢爲“景山公園”對公衆開放。
景山四周原有兩重垣牆,這可追朔到元大内格局的“大内夾垣”,卽雙重圍牆,没有護城河。明紫禁城修築了護城河,,這裏本是原大內禁苑,建築格局舊有兩重夾垣。雖屬禁苑,但已不是重點的新皇宮大內,留有過去的建築格局痕蹟也屬正常。這樣,紫禁城有護城河(筒子河)拱衛,。、北上東門、北上西門、北上左門、北上右門、山左北門、山右北門和北中門,這些門和夾垣直到清末民初都還完好,現在是早已不複存在了。、景山後街、景山東街和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這些門大多被拆除。位於中軸綫上,地位獨特的北上門是在1956年纔被拆除的。北上門可被視爲紫禁城神武門(玄武門)的外門,。其更多時候是處於南向(門釘朝南,門扇向北開),衹是在1910年代後期改造景山前街時,,門不能背道而開,遂將北上門改成了北向(門釘朝北,門扇向南開了),直到1956年被拆除。
景山西垣外原有一河流,源自北海,流經景山西北的西板橋(西步量橋),南折過白石橋(景山北馳道西頭,卽景山後街西頭),順景山西內垣牆外南行,過山右裏門橋,到北上西門外的鴛鴦橋,再南注入筒子河。現在橋都没有了,河被盖板成爲了暗渠。
景山公園北半部有壽皇殿建築群,壽皇殿爲重檐廡殿式,頂敷黄琉璃筒瓦。是明清兩代供皇帝停靈、存放遺像和祭祖之地,卽“神御殿”。明代時,殿在景山東北,跨度僅三楹。清康熙帝崩後,其子雍正帝將其“御容”奉祀於該殿。乾隆帝登基後又將其父雍正帝“御容”供奉殿內。由於嫌殿內狹小,乾隆帝决定改建,乾隆十四年(1794年)春開工,冬竣工。將舊殿拆除,新殿移建於景山正北方,在古老京城中軸綫上。新壽皇殿九楹,規模和等級遠超明代所建壽皇殿,規制同紫禁城太和殿和太廟享殿。左右山殿(衍慶殿,綿禧殿)各三楹,東、西配殿各五楹。碑亭、井亭各兩座,神厨、神庫各五處。東、西分列有集祥閣與興慶閣。大殿正前方爲戟門(壽皇門)五楹。壽皇門前是有三个門洞的宮門(磗城門),門前有石獅一對,頗具古風。據說改建此殿是拆用了明陵的木料。

壽皇殿主殿內原供奉着清朝自康熙帝起始的歷代皇帝肖像。康熙帝的隔間居中,其餘皇帝隔間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異室,至清亡時殿內隔間情況爲:東起第一間光緖帝、第二間咸豐帝、第三間嘉慶帝、第四間雍正帝、第五間康熙帝、第六間乾隆帝、第七間道光帝、第八間同治帝,隔間內除有肖像外,還陳列有神龕、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飾、珍寶器玩、璽印和佛塔等物。在壽皇殿內部原還安置有大龍櫃,櫃內收貯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嬪的各類畫像,這些畫像在清代檔案中,皇帝的被稱爲“聖容”,后妃的被稱爲“御容”。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殿內部分繪畫、陳設丢失,這部分被竊物品今日仍在海外收藏機構和私人手中。1924年11月3日,國民軍將原紫禁城景山之守衞部隊(隸屬清皇室的禁衛军)繳械,調北苑听候改編。11月5日下午,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離開了紫禁城,帝號被廢除。臨時執政府攝政內閣正式發佈命令:“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業經公佈施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1926~1929年間,故宮博物院對壽皇殿正殿、東西配殿等處物品進行清點、造册。1929年由故宮博物院將殿內“聖容”、“御容”等繪畫共計一百四十九軸取走保管(這部分是否也南遷??不得而知)。
清代每逢除夕,在壽皇殿内部隔間的窗槅之外要放置七座大插屏,懸掛清歷代帝后朝服像,清太祖努爾哈赤像居正中,以下至嘉慶列帝后像分昭穆居左右,南向一字排開;道光帝起始的列帝后像懸掛於壽皇殿東西兩面。隔間外這些臨時懸掛的肖像至來年正月初二卽撤下收貯。以上情況均有圖說,詳載《欽定大清會典圖》。1955年,壽皇殿交由市少年宮使用,原存神龕、傢具等物品移交故宮,殿內拆改,至此壽皇殿內部清代遺狀已全部無存。
景山除在萬春亭上登高覧景,俯瞰紫禁城莊嚴輝煌,京城氣勢恢宏之外,壽皇殿垣牆磚城門(就是曾掛着“市少年宮”紅底金字横匾的南院門)外還有一組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樓。卽爲壽皇殿附屬建築群之中的“九舉牌樓”。這是難得保存下來的一組“品”字形木結構古蹟牌樓,比大高玄殿前的“品”字形三座牌樓的命運強多了。九舉牌樓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座牌樓形制統一,皆爲黄琉璃筒瓦廡殿頂,四柱三間九樓式結構,通寛約16米,飛檐斗拱,三個牌樓共九間,故俗稱“九舉牌樓”。牌樓上繪有墨綫金龍枋心旋子彩畫,雕有各種鎦金的龍鳳圖案,寓意富贵吉祥。據說,牌樓的樑柱原爲金絲楠木柱,1947年重修後改爲了水泥柱。
每座牌樓的四个夾柱石上均雕有兩隻神獸,它們趴臥昂頭,或閉口,或口含寶珠,形態逼眞。在夾柱石旁的地面上,戧柱礎石也各雕有側臥的八隻神獸(戧獸)。戧柱礎原本分列牌樓前後各四個,改水泥柱後,省去了戧柱,後面的四個戧柱礎也挪到了牌樓前面,弄成了兩兩對臥狀。這些長着龍頭、鹿角、牛蹄、獅尾的神獸,卽爲神話傳說中的麒麟。麒麟象徴祥瑞,寓意世道昌盛、國泰民安。
九舉牌樓曾在1947年大修,2007年再次重修粉飾,至今色彩鮮豔。壽皇殿牌樓上的漢白玉匾額爲乾隆帝御題,怹老人家在景山題過不少的匾額楹聯,這三個牌樓上的匾額題詞最爲精彩。就二十四個字,乍看眼熟,細酌懵然,實典高深,不究莫辨。東牌樓的東(正)、西(背)側匾額分別爲“繼序其皇”、“紹聞祗遹”; 西牌樓的西(正)、東(背)兩側匾額分別爲“世德作求”、“舊典時式”;南牌樓的南(正)、北(背)兩側匾額分別爲“顯承無斁”、“昭格惟馨”。
1952年,市少年之家建立。起初位於北海北岸的闡福寺,面積較小,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決定另尋他址。1954年,經市少年之家和故宮博物院商洽選址,定下景山壽皇殿爲新址,並經團報告市人民政府,彭眞市長迅速批示同意。1956年1月1日上午9時許,五百名繫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聚集在景山壽皇殿,在這個赋予了新名稱“市少年宮”的壽皇殿內,市吳晗副市長在會上向少先隊宣佈:“今天,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把這座美麗的少年宮送給你們。從今天起,你們就是這所宮殿的主人。祝你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準備着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此,景山公園就衹有了土山五座亭子和山後那三座牌樓了。
2012年,。2013年12月27日,掛了五十七年的“市少年宮”牌匾被摘下,壽皇殿古建築群終於回歸景山公園。送走了少年宮老牌匾,壽皇殿關閉南宮門,這座修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古建築群再次恢復肅静,開始全面復原整修。這裏不再是少年兒童活動的地方,而將作爲展示皇家祭祖和孝道的場所對公衆開放。
壽皇殿古建築群是中軸綫上除故宮之外的第二大建築群,。而整個景山範圍從航拍圖上看就像一尊彌勒坐佛,壽皇殿是佛頭,五峰亭是合十的上臂,山陽是大肚,綺望樓是肚臍,山南輪廓是大佛盤腿而坐的樣子。不知是巧合,還是古人設計的玄妙。
1860-10-29,從北海瓊島向東南眺望景山、紫禁城。可見大高玄殿和遠處的崇文門城樓。原註釋:View of the Imperial Winter Palace, Peking, showing the Artificial Hill. October 29, 1860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29,從景山眺望北海及瓊島白塔。可見欝欝葱葱的景山近景和山右裏門,北海陟山門外的陟山門街,大高玄殿後面的乾元閣,以及遠處的妙應寺白塔等。原註釋: Felice Beato View of the Gardens and Buddhist Temple,Pekin.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76,景山,紫禁城筒子河。可見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北上門、神武門。原註釋:S.W. View Of Coal Hill,mont,and Corner Of Forbidden City.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72。

1890年前後,景山西側北上西門牆外鴛鴦橋(手工上色)。

1890s中前期,景山、北海瓊島、紫禁城遠眺(西北向,像是在八面槽東堂上層拍攝的)。選自《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 description》[(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

1892,景山前東側之北上東門外 [(美)杜德維 Edward Bangs Drew 影集]。

1890s,大高玄殿前牌樓和習禮亭。背景是景山,前景是筒子河。選自《中國眺望Views of China》。原註釋:Entranc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Pekin.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