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隋唐置羁縻州,南诏置藤充府,元宪宗三年设腾冲府,民国2年(1913)改为腾冲县。2015年8月,腾冲撤县升市。1984年,;1987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被誉为“极边第一城”。特殊的地理环境、多样的地域文化,沉淀出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腾冲皮影戏
,其传承人为刘永周。固东镇刘家寨皮影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鲜活生存在民间的皮影戏,2000年6月,。皮影于明朝初年由江南、湖广、四川一带屯垦戍边的移民传入腾冲,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它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补助。
腾冲佤族清戏
甘蔗寨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地处古丝路要冲,是腾越—缅甸南线古道上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清戏传入甘蔗寨的时间,约为清代咸丰年之前,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清同治年间,是佤族清戏的繁盛时期。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亦深入甘蔗寨,为佤族清戏录音录像,将其正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目前已形成以李家显为领头的一批佤族清戏骨干。
腾冲农民画
腾冲农民画,很少有重彩渲染,每一幅画都是一首空灵、隽永的抒情诗,以傣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为作者为创作主体。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对所谓新潮艺术趋之若鹜,不浮夸粉饰、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只是在平常的生产生活基础上静观、默察,在他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以其独有的审美视角发掘其内在的美。
固东荥阳油纸伞
固东镇的荥阳村,是一个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历史上,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因制作纸伞而名扬滇西和缅北。村庄人家祖上几乎家家都做纸伞,他们做的纸伞工艺精细,轻巧耐用,价钱低廉。运销滇西各地和缅甸,颇受人们喜爱。
腾冲扬琴
腾冲扬琴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光绪年间总兵张松林的随军戏班将扬琴传入腾冲,以业余活动的方式长年活跃于城乡各地,俗称扬琴调。主调为三大调,即阳调、道情、三板,传统曲目有《孟姜女寻夫》、《马前泼水》、《三击掌》、《探寒窑》等。扬琴说唱性强,善于抒情叙事、曲调优美动听、表现力强。
界头新庄手抄纸
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汉代为永昌府辖地,是西南丝绸古道的交通要塞,唐代有著名城堡“罗哥城”、“罗妹城”,至今遗址尚存。2013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栗粟到腾冲界头调研时,曾为当地手抄造纸提名“高黎贡手抄古纸博物馆”。新庄村手抄纸以构树和云南特有植物滇结香的韧皮纤维为纸浆原料,经数十道手工工序制造而成,被誉为“千年不朽”。
马站碗窑土陶
腾冲马站乡碗窑,盛产土陶,素有“制陶工艺之乡”的美称。碗窑,因以做碗为主,故叫碗窑,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滇西独一无二的土陶产地。其土陶历史要追溯到明洪武二十二年(1339年),孙、刘两姓祖人从湖南长沙把土陶工艺带到腾冲。据遗址可考证,当时碗窑四面八方筑了几十座烧制土陶的窑,祖辈们五天就烧制一次土陶,赶集规模是现在的几十倍,土陶制作规模非常壮观。
北海竹编
北海竹编历史悠久,工艺精致,该手艺据考证已有三百多年的传承。产品主要采用腾冲竹材荆竹为原料,属纯手工编制。竹制品有生活用具、精致旅游商品、装饰品等。《腾冲县轻工业志》记载:“民国时期,小竹笠(篾帽)每年生产四、五万顶,大部分销往缅甸;解放三十六年来,一直盛销不衰,每年平均销量在二十万顶以上,最高年收购量达六十多万顶……”。
图文源自玛御谷腾冲院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腾冲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