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无不惊骇!西域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玻璃,今日凡物,古代珍宝。


因其明亮,因其通透,因其纯净,因其灿然,因其玲珑,因其熠熠生辉,即便是一粒小小玻璃珠子,在机器化生产之前,都是与金、银、玉、珊瑚、琥珀等并列的宝物,甚至稀奇而过之。
↑蜻蜓眼琉璃珠(春秋晚期)
直径:1.2厘米
重量:8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于太原金胜村,同批出土13颗最大者

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那么珍罕?


公元四世纪的某一天,北魏,平城大同。


一个来自西域大月氏国的商人,带着一路风尘来到太武帝拓跋焘面前,说:“吾能铸石为五色琉璃”。


“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北史·大月氏传》如是记载。


中国玻璃器物的制作,正是在北魏这个节点上,正是在山西大同,轻轻地做了个转折。

玻璃,旧称料器,古代亦称琉璃,北朝至隋也称“颇梨”,此外还有“颇黎”、“陆琳”、 “陆离”等名称。


玻璃与琉璃的区别,至今尚无定论,有专家论曰,在于色泽与透明度的不同,而且琉璃器中还包括被称作琉璃瓦的陶质低温铅釉器(输入数字25,可阅读“晕啊!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琉璃熏炉(明)
通高:57厘米
口径:24厘米
1982年吕梁离石计委大楼工地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

玻璃的诞生与发展,中外的路数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一般推测,与神秘诡异的炼丹术有关。


炼丹术又被叫做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铅汞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出可以使人“长生不死”的神丹,还能将铜、铁等“点化”出黄金和白银。


在中国历朝历代,炼丹术酿造出许许多多悲喜剧,但客观地说,炼丹术也算得上近代化学的先驱吧。

有专家断定,古代玻璃,就是炼丹术的副产品。制作玻璃,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当时要获得这样的高温并不容易,所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古玻璃制作通常和炼丹术混在一起进行。


所以,炼丹术中的硫、汞、铅等重金属配方,对中国古代玻璃配方产生影响,生产出的玻璃制品,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铅钡玻璃。


也有中国琉璃研究专家认为,工匠之所以选择在玻璃中加入铅钡,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有关。

自周朝以来,古人就对温润细腻的玉情有独钟。在玻璃中加入铅、钡,恰好能让玻璃“胚胎”产生与玉石相仿的质感,所以,有人下结论:古代玻璃,就是古人用来仿制“真玉”的结果。
↑浅绿色琉璃璧(战国)
直径:11.9厘米
孔径:3.8厘米
厚度:0.3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半透明浅绿色扁平璧,形制花纹为战国常见,出土时断为二块。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


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而蜻蜓眼式玻璃珠还可能是外来的。


战国早期的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饰为主。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增加,除了珠、管小型装饰品外,增添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


与中国的铅钡玻璃相对应,西方的玻璃是纳钙玻璃,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
↑翠绿色琉璃印(战国)
高:0.9厘米
边长:0.9厘米

阜阳市博物馆藏


出土于安徽阜阳县城西郊,坛形鼻纽,印面方形,纽部有圆形穿孔。印呈翠绿色,表面粗糙有麻点。印面有边档,字迹已不清。此印章为罕见的玻璃器。

据称,约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简单的玻璃装饰品。


3000多年前,一艘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晶体矿物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搁浅了,于是船员们登上沙滩。有的船员还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作为大锅的支架,在沙滩上做起饭来。

↑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船


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称为闪美特人,又称闪族人。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他们准备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惊奇地发现,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发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发了一笔大财。
腓尼基人在埃及24个表音符号的基础上创造出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

中国自产的玻璃器,与西亚的玻璃器有比较大的区别。


从化学成分来说,中国古代的玻璃是铅钡玻璃,而古代西亚的玻璃是钠钙玻璃;从外观质感来说,中国古代玻璃色彩鲜艳而易碎,古代西亚玻璃虽然色泽差些,但却耐高温,不易碎,样式特别,充满异域色彩,极为少见。

这也是中国古人特别钟情域外玻璃,以异域玻璃器为宝的原因。
↑原始琉璃珠管(先周-西周)
珠径:0.8-1厘米
管长:1.8厘米
直径:0.4厘米

陕西周原博物馆藏


先周、西周墓葬中的原始玻璃器(料珠),出于陕西扶风县。这些料珠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圆珠、橄榄和管状,为中国最早的铅钡琉璃。

中国发现最早的平板玻璃制品,出土于南越王墓中,小编曾经多次看到这件有着深深的海洋蓝的尤物。


它是一块蓝色透明平板玻璃牌饰,镶嵌在长方形铜框中,成分以氧化铅和氧化钡为主,铅、钡含量分别高达33%和12%,属于中国生产的铅钡玻璃系统。


它被认为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平板玻璃,但并非透明度很高的窗用玻璃,更非现代意义上的平板玻璃。

窗用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在玻璃吹制技术发明之后,古罗马人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了这种壁薄、透明度较高,几十厘米见方的窗用玻璃。


在欧洲兴起之后,窗玻璃也仅限于教堂使用,直到公元5世纪时,窗用玻璃的使用范围仍只发现于西欧。
而4至5世纪,统治北中国的,是拓跋鲜卑。

在太武帝拓跋焘灭掉北凉打通西域后,身怀玻璃制造绝技的大月氏人,通过通往平城大同的丝绸之路,长途跋涉,来到北魏。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大月氏,读音为【dà ròu zhī】。


在上古时代,有一支古印欧系统的游牧民族,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的伊朗高原上出现,他们就是大月氏人的祖先。


后来,他们翻越葱岭,一路东迁,长途跋涉,在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迁徙到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中国古籍中将他们称为禺氏(或禺支、禺知),被认为就是后来《史记》中的月氏人。


战国人著《穆天子传》中,西周穆王曾经来到过祁连山下黑水(即弱水)河畔的“禺知之平”,受到了月至人的热烈欢迎,这是月氏人第一次在传说中和中华文明正面碰撞。


公元前177年,大月氏人被匈奴人袭击,身死国灭,幸存的大月氏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奉武帝命,西行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联合大月氏人合击匈奴。
↑左侧黑点上方即为张骞寻找的大月氏
↓二世纪的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建立的

公元4至5世纪的平城大同,是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城市。北魏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太和十八年(494年)南迁洛阳,其间96年,是以平城为国都,与西域诸国的商业交往相当频繁。


西域诸国与其他更远地区来中原经商的商人,北魏习惯上泛称为胡商。胡商来北魏经商,不仅带来许多中土缺乏的商品,如香料、名马、金银器等,也传入了很多植物,如葡萄(输入数字33,可阅读“西域粟特人出没!从北魏到唐到元,山西葡萄酒在古代就已经风华绝代”;也带来一些中原缺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如琉璃制造技术。


遍查史籍,大月氏人没能给我们留下烧造琉璃的完整配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山西大同在北魏时期制造的琉璃,虽然还在采用传统模铸技法,但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吹制技术。


这在中国琉璃制造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蓝色琉璃钵(北魏)
口径:13.4厘米
高:7.9厘米
璧厚:0.2至0.5厘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1964年河北省定县华塔塔基出土,口内敛,圆唇,腹微鼓,圆底。钵体以天青色透明玻璃采用无模吹制法制成,有大量密集的小气泡,表面形成银白色的风化层。

《北史·大月氏传》告诉我们,北魏平城的琉璃生产,已经不是东汉王充《论衡》中所讲述的“道人消烁五石,做五色之玉”,那样仅仅属于炼金术士所得的副产品。它是借助国之财力,以官商结合的形式出现,其生产技术以及规模流程,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有理由相信,大月氏人是在罗马和波斯萨珊学习到了玻璃吹制法,而后带入北魏。


根据考古资料,在大月氏将玻璃制造技术传入北魏以后,中土就可以用玻璃吹制技术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不再出现,但西域而来的钠钙玻璃也没有盛行,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
↑浅绿色玻璃碗(北魏)
口径:10.3厘米
腹径:11.4厘米
高:7.5厘米 
山西省博物院藏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浅绿色,半透明,侈口,圆唇,宽沿,球形腹,圜底,腹外壁磨出四排向内凹的椭圆形纹饰,底部由六个相切的凹圆纹组成。


与上一件北魏琉璃钵不同,这一件玻璃碗是伊朗高原波斯萨珊王朝的典型产品,日本正仑院有一器物与此类似。

《北史·大月氏传》关于琉璃生产的记载,来源于《魏书》,而《魏书》完成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它实际上是对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琉璃生产的总结。


学者尹刚曾解读,“国中琉璃遂贱”,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土市场上的琉璃产品便宜了,二是由中土自己生产的琉璃制品便宜了。


尹刚认为这句话的本意偏重后者:中土自己生产的琉璃制品便宜了——因为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琉璃依然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后期河间王元琛最称豪富,他家设宴的酒具还是来自西域的琉璃碗。
↑鸭形玻璃注(北燕)
长:20.5厘米
腹径:5.2厘米
重:70克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65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缔造者冯素弗墓出土。淡绿色玻璃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

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约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传进冯氏北燕,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大同出土的玻璃制品观察,也可以印证,中国古代除了部分自产的玻璃,很多依旧是舶来品。


1976年,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出土一件玻璃环,黑色不透明,直径2.2厘米,应为本地生产。


1988年,大同南郊电焊器材厂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是伊朗高原波斯萨珊王朝的典型产品(见上上图)


2001年,大同七里村变电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碗。 经能谱分析,属于钠钙玻璃系统,初步判定是舶来品。
↑玻璃碗(北魏)
口径:12.9厘米
底径:7.5厘米
高:6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蓝色半透明,直口,平唇,下腹斜收,圈足,腹外壁施一道凸弦纹。经能谱分析,属于钠钙玻璃系统。
1986年,大同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水注,本地生产。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壶,为吹制,蓝色半透明,喇叭口,宽平沿,圆唇,圆肩,弧腹,平底。口径5.5、底径4、高15.4厘米。


2001年,大同七里村变电站北魏墓出土一件玻璃罐,也为吹制,蓝色半透明,侈口,圆唇,扁鼓腹,平底。口径2.2、底径4.4、高3.2厘米。经能谱分析,属于钠钙玻璃系统,当为“进口”。
↑玻璃水注(北魏)
通长:19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为吹制,蓝色半透明,薄胎,敛口,圆锥形腹,下底为圆锥形流,下腹近流处施一个扁圆形钮。
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货”,从北魏开始,中国玻璃器的制作,在质地、造型、工艺等多方面,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

它带动了中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一重大变革在隋唐时趋于稳定发展状态,到后世元、明、清时,已日臻完善。


而明代以降,陶质低温铅釉琉璃器物又在山西大行其道,美轮美奂,在全国享有盛誉,其是否与北魏平城的玻璃制作有隐秘的渊源关系,也值得探究。


时至今日,山西的玻璃和琉璃生产仍然大名鼎鼎,比如祁县,有“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美称,产品大量出口中东等地,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一家名叫“红海”的企业,甚至建起了一座玻璃博物馆。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唐)
高:2.1厘米
外口径:15.8厘米
内腹径:12.5厘米
边沿宽:16厘米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藏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胎薄厚均匀,成型工艺亦佳。腹面描金装饰,边沿满铺金色,形成金色宽边,腹中以细线绘制枫叶纹图案,向心八叶对称布局,装饰手法似借鉴汉唐铜镜的格式和情调。因以描金装饰该盘,又安放于法门寺地宫,可见此盘并非唐代实用品,是专为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品。
↑绿色椭圆琉璃瓶(隋)
高:12.3厘米
口径:3.8厘米
足径:4.9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1957年西安西郊隋代李静训墓出土。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作上。此件椭圆形玻璃瓶以绿色玻璃制成,虽不高,但气势挺拔,晶莹可爱,色泽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


此瓶正是采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玻璃莲花盏拖(元)
盏高:4.8厘米
口径:8.6厘米
托高:1厘米
口径:12.5厘米
漳县汪世显家族第二十号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元代,传统陈设品和仿古玻璃器开始增多,为明清之际陈设实用玻璃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套盏、托以模铸法成型,但其体内均有大量的气泡;尖锐的瓣尖成为其造型上区别于后代的一大特点。其器型较大,制作精巧,色彩艳丽,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珍品。
玻璃多彩套料鼻煙壺(清)
高:5.6公分
寬:3.4公分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通體乳白色半透明,有雜點與氣孔,套以五彩色料紋飾。器作扁圓形小瓶,平口,短頸,碩腹,圈足。器身以五彩色料雕湖石、花卉、公雞及蝴蝶,繽紛熱鬧。有碧璽小蓋與骨角質小匙。
正因为此,大同著名学者、书法家、平城北朝研究会会长殷宪称:

平城大同是北魏“丝绸之路”起点的意义不同寻常,它包容的东西太多,除了贸易,还有商品、产业,比如传入平城的琉璃制造技术,对之后的隋唐文化的繁荣,产生了广泛影响。


“应该大力宣传”,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中国琉璃兴自大同”。
图片:山西省博物院 中国琉璃艺术网
声明:谢绝转载 违者必究
关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
1、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文博山西
2、搜索ID:sxwbwbsx
3、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
回复数字1—35,可阅读以下内容
【1】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
【2】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
【3】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
【11】山西古代壁画(元.300图)
【16】《》最早版本现山西?
【19】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
【20】倗国: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
【21】蝴蝶结!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
【22】晋阳古城 中国的“庞贝城”
【23】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的宝物
【24】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
【25】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
【26】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
【27】惊!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
【28】101岁高僧梦参:我做的四个梦
【29】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
【30】青铜尊: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
【31】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32】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
【33】粟特人出没!带着葡萄和葡萄酒
【34】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
【35】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