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
行政效率和干部廉洁都重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既规范县委书记的权力,又为他们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这将是县政改革面对的一大课题。
1987年6月,50岁的夏汉生成为湖北省咸宁市市委书记,这一干就是九年。九年里,,在省内的县市排名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与夏汉生的治理紧密相关。
,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
一个优秀的县委书记,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直接推动县市的发展;而一个糟糕的县委书记也会使治下的县市发展停滞,陷入泥潭。
今年9月,《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年近80岁的夏汉生。
虽然过去的20多年中,,但夏汉生当年面临的许多难题今天依然存在,他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也仍有借鉴意义。
借由夏汉生的经历,或许可以一窥县委书记群体的样貌,了解他们的处境与心声。
需要特别澄清的是,当时的咸宁市是县级市,也就是今天的咸安区;而如今的湖北省咸宁市是地级市,在当时还叫作咸宁地区。本次报道出现的咸宁市,指的均是县级咸宁市。
咸安区万寿桥
如何理解“霸道”
夏汉生有个习惯,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市乡村三级干部会上,他一定要提出一句“年度口号”。这些口号大多直指当年的发展任务、工作难度或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每一句都经过他的反复打磨。
1992年,夏汉生担任咸宁市委书记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的口号是“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那时,他希望用这句话告诫各级干部积极进取,不要得过且过。
提这个口号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咸宁是山区县市,耕地面积不多,农业生产也不发达。在冬季,农民没有生产任务,土地便直接抛荒。
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开始推广冬季农业生产,号召农民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但许多农民习惯了农闲,宁愿在屋里打麻将也不去种地,这项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夏汉生的做法是层层施压,他把生产指标分流给每一个村镇干部,让他们去动员农民,做到土地一律不准抛荒。
“办法要他们自己去想,我要的是结果,完不成任务的就要受罚。”夏汉生说,一旦发现闲置的耕地,市里就要追究对应干部的责任,轻则罚款,重则全市通报。
在巨大的压力下,村镇干部纷纷出动,挨家挨户做工作。对于那些执意不愿生产的农户,干部们就重点突破,有的买好种子送上门去,还有的直接雇人或亲自动手把地种上。
几年过去,农民从中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也就渐渐接受了冬季生产,咸宁更成为了湖北省的油菜大县。
当市委书记时,夏汉生用了不少这样的“蛮办法”,植树造林、土地平整、招商引资都是用行政力量去推动的。
在他看来,单靠几个市领导,拼了命也干不出成绩,要用这种强制摊派的手段,通过压力逼出干部的积极性,政策才能落实。
夏汉生坦言,他的工作作风是有些“霸道”的,所谓霸道不仅是指用强硬手段推行政策,还表现为他对干部不留情面的训斥。
工作时,夏汉生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什么时间安排谁做哪一件事,他都记在上面。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对着本子逐项核查,如果这项工作落实了,他就在本子上划一个勾;如果超出预定时间还没交差,那这个干部就要倒霉了。
“我批评他们的时候是很凶的,他们都怕我。”夏汉生说,但凡他安排下去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结果,谁都应付不得。
时间久了,咸宁的干部就形成一个习惯,只要是夏书记吩咐的工作,绝不敢懈怠,因为你不给他一个答复,他就会给你一顿臭骂。
夏汉生嘴上不留情面是出了名的,以至于在他退休后的十几年里,还经常有老同事拿这个和他开玩笑,问他退休后没人可骂了是否习惯。
夏汉生坦言自己内心其实并不愿意批评干部,但对他来说,这是市委书记必须要做的工作,只有做书记的强势一些,才能压得住干部,阻力大的工作才能推动下去。
当前,、依法治国,更加强调过程的规范性、工作的专业化,夏汉生这样的生猛手段也要经过一番审视。
有一点可以肯定,行政手段更科学、更规范,不代表干部可以不作为、不担当。夏汉生就对当前一些干部的做法很不满:现在有些人怕字当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事就是有本事”,不敢担责任,就怕犯错误。
其实,夏汉生做市委书记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有段时间,咸宁的一大批企业受到大环境的冲击,由于银行不肯放贷,企业眼看就要垮了。为了帮企业渡过难关,咸宁市学习外地经验,成立了企业救助会,用政府资金给企业放贷。
由于缺乏经验,企救会放出去的贷款既没有抵押,又没有担保,经济形势的长期低迷,这些钱放出去便收不回来了。夏汉生赶忙叫停了企救会,努力回收贷款,即便如此,政府还是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夏汉生回忆,当时的好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犯错是免不了的。
他最后悔的还是引入了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那时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什么赚钱就引入什么,结果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企业进驻咸宁,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咸安区长安大街
如何解决“派系”
初到咸宁任职时,夏汉生面临的局面非常棘手。那时,咸宁的党政干部,干部队伍分成好几派,不同派系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派性根深蒂固,班子意见不统一,“一把手”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因为一旦触碰到派系利益、或者与各派“首脑”的想法不一致,一把手就会遭到排挤,布置下去的工作也处处碰壁,很难打开工作局面。
夏汉生到咸宁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消除派性。擒贼先擒王,他决定从各派的领头人下手。他向咸宁地区的地委书记寻求帮助,得到了上级支持,把两个派性最重的干部调离了咸宁市。
没有了主心骨,各派干部就失去了靠山,夏汉生接着用人事变动来削弱派性。
他提拔干部时不看派别,只看做事能力:遵守纪律、踏实肯干的他就提拔重用;派性太重、一心钻营的就晾到一边。当晋升的依据由派别变成能力,干部们就失去了拉帮结派的动力。
夏汉生用了半年时间,整治咸宁的官场风气。派性消除了,杂音和干扰就少了,他可以安心做工作,不再分散精力、防备有人背后拆台。
他事后反思,自己能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九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任之初坚决整顿干部队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的稳定局面。
一个县市的主要工作要由党委统一领导,这就十分考验党委书记的个人能力和领导技巧。夏汉生的经验是,党委书记要把干部团结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自己的权威。
“干部犯了错误,当书记的不能简单处置,签个字就让纪委去查办。”夏汉生说,自己的做法是对待有错误的干部恩威并施,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利用纠正错误的机会来培养干部。
有一次,他从群众来信中发现一名乡镇干部犯了错误,便把这位干部叫到办公室谈话。他从日常工作谈起,慢慢把话题转移到具体问题上,语气也越来越严厉。
等这名干部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夏汉生就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回单位召开党支部大会,做深刻检讨。
到具体处理的时候,夏汉生又会从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尽量从宽。那名干部感受到上级的关心,深受感动,之后的工作越发卖力。
这样的干部工作,夏汉生做了很多。几年下来,咸宁的干部在思想和干劲上比较统一,与市委书记的关系也比较和谐,市委安排了任务,各个部门都积极配合。
夏汉生也增进了对干部的了解,每个人的能力、性格他都了如指掌,这样在用人的时候也更得心应手。
夏汉生认为,县委书记一定要干满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对县(市)的情况有全面的把握。现在有些官员把县委书记当作镀金的经历、升迁的跳板,两三年就希望挪位置,希望提拔,这对县(市)的发展和干部的锻炼都不好。
而且,书记频繁更换,政策很容易失去连续性。一个书记一个想法,新书记上任了,旧书记的那一套很可能就荒废了,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小。
夏汉生
如何化解“质疑”
不管是推动工作,还是处理干部关系,夏汉生的作风看起来都很“强硬”。
在工作中,不是每一个县委书记都像他这样敢批评人,又敢用“蛮办法”推行政策,他的底气来源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批评部下的时候,他们一个字都不敢讲;但要是我本身不正,人家就会反问一句:你呢?”
同时期的干部中,不少人借职务之便谋求好处。低价买一块地皮,或从项目里吃一点回扣,当时看来是很常见的。
但夏汉生给自己划了两条红线:一是经济上不收别人好处,二是作风上不去玩弄女人。把握了这两条,他心里就很踏实,不怕别人告状,也不怕自己犯错误,因为有错也是工作方法的问题,不是个人作风的问题。
做到自身廉洁,只能保证别人无法拿这方面的把柄攻击你。但想要做出成绩、造福一方,还需要足以服众的工作能力。
担任市委书记前,夏汉生做过咸宁地区的宣传部理论科科长、文化局局长和广播局局长,他刚当上书记时,周围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一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二没有经济工作经验,市委书记能当好么?
夏汉生知道自己有两个短板,所以抓住一切机会去弥补。缺乏基层经验,他就挤出时间往乡镇跑,任职期间,他走遍了全市所有的村子。
从农作物的习性、沼气池的原理,到与农民打交道的方式、基层工作的困难,他都去了解、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基层的理解。
在走访中,夏汉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基层经验,还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问题。
,因为安置企业倒闭,。
依照政策,主管部门应当重新为其安排工作并补发工资,夏汉生现场办公,要求随行干部尽快解决问题。而且要举一反三,把市里其他退伍人员的待遇问题一一落实。
基层的情况要尽快摸清楚,经济工作也不敢放松。在那个年代,拉动经济主要靠招商引资,夏汉生不仅要把企业引进来,还得让它们保持盈利,这样才能增加财政收入。
在实地调研中,夏汉生发现,不管是市里的老企业还是引入的新项目,都存在技术落后影响经营的情况。以咸宁市玻璃厂为例,那里用的还是十年前的老技术,生产成本远高于其他厂家,产品没有价格优势,销量就连年下降。
夏汉生一方面鼓励企业从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委托武汉大学等高校帮助企业研发新技术。随着企业逐步完成改造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咸宁的各项经济指标也持续上升。
1990与1991年,咸宁市连续两年获得了全省工业生产先进单位,当初质疑夏汉生缺乏工作能力的声音也渐渐消散了。
县政改革的一大课题
从夏汉生的经历来看,权力的一定程度的集中是顺利施政的重要条件。人们常形容县委书记是“土皇帝”、“山大王”。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县委书记在人、财、事上具有绝对的拍板权和自由裁量权。
的确,由于身处“一线”,县(市)一级的事务具体而繁琐,干部关系比较复杂,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权力一旦分散,很容易形成九龙治水的复杂局面,助长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拉低行政效率。
但是,权力的集中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由于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县委书记也成为极易滋生腐败的群体之一。近些年,,社会上限制“一把手”权力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行政效率和干部廉洁都重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既规范县委书记的权力,又为他们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这将是县政改革面对的一大课题。
其实,对一个想做事的“一线总指挥”而言,权力既是顺利施政的必要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
夏汉生就形容,他这九年的工作状态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白天在乡镇、企业忙完了,晚上回到办公室,还有一摞文件等着他。
上级政策、市里各个部门的请示、群众来信,每一件都得搞清楚了才能提出意见,批示给下面去落实。所有文件处理完,常常要到深夜。
由于每天的工作压力都很大,夏汉生越来越疲惫。干到第八个年头的时候,他已经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夜里十点以后,眼睛看东西都是模糊的。
夏汉生明白,自己没有精力再做下去了,他甚至盼望着赶快换届,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1996年,夏汉生调任咸宁地区行政公署(今地级咸宁市)副专员,结束了长达九年的市委书记工作。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郑嘉璐 zjl@nfcmag.com
编辑 | 赵义 zy@nfcmag.com
排版 | Harbour
延伸阅读
南风窗记者郑嘉璐精彩文章回顾: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违者必追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南风窗》
点击屏幕右下方写评论,可参与讨论哦!
▼▼点击「阅读原文」,2017年第21期的《南风窗》精彩内容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