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酸枝云纹插肩榫大画案
独/板/画/案
精雅独板大画案,
酸枝色润如红岩。
宛如亮剑插肩榫,
恰似豪情望九天。
名词解释
画案与画桌,都是供人书画用的大型案桌类家具。他们的共性是:1,都是比较宽大的长方形案桌,因为案桌面窄了,不适合平铺宣纸而悬笔挥毫;2,都不设抽屉,因为如有抽屜,防碍起身挥毫泼墨;3,都须用不变形的硬质木材,因为泼墨书画所用的宣纸只有在不变形的案桌面上才能铺展得非常平整。画案与画桌的区别,只是腿足安装的位置不同:画案的腿足位在面板下面缩进去处安装,使腿足间的跨度小于面板的长度,为案式结构,故称之为画案;画桌腿足位在面板尽端外安装,为桌式结体,故而称为画桌。此款为案式结构的超大画案,腿足在面板下面缩进去处安装,用插肩榫与案面大边呈丁字形垂直交接;所用之材都是千年以上的红酸枝老料,以牙头云纹为主要纹饰,故尊其为“红酸枝云纹插肩榫大画案”。
明紫檀有束腰几形画桌 故宫博物院藏 (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
历史渊源
“案,几属。从木,从安,安亦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案,由“木”和“安”构成。“安”表声兼表字义,与“木”合起来表示安放物品的几案类木制家具。诚然,“案”亦有“举案齐眉”之安放物品的小木盘之意。但在具体语境中,两者并不会混淆。如记述周朝历史的《周礼·天官》中所云之“案”便是几案之案:“师田,则张幕没重帟重案。”师田,意为征伐或田猎;帟,为安置在座具上的帐。“案”,既然与坐具上的帐相提并论,顺理而推,“案”当是安放在坐具上或坐具前的几案之案。此为推测,不足为凭。然,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嵌错龙凤方案,则是“案”为几案之“案”的真凭实椐。
春秋战国时期的案
唐代的案样式
此外,“唐人宫乐图”丶唐代敦煌壁画等文物均可证明,中国在唐朝时几案已有不同的样式。再者,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亦可觅见书案与画案的踪迹。如唐代韦应物的《答崔都北》:“深夜竹停雪,孤灯案上书。”描述了诗人雪夜孤灯看䅁上书的情景。至宋朝时,由于盛行性理之说,桌案区分渐趋明细,仅用于书画用的桌案,就有画桌、画案之别。如宋朝无名氏的《楼心月》:“新著生红小舞衣,案前磨墨误淋漓。”作者寥寥数笔,将他于画案前磨墨挥毫描绘红衣舞女图的画面跃然纸上。
《伏生受经图》,唐,王维
造型之美
“静雅独板大画案,酸枝色润如红岩;宛如亮剑插肩榫,恰似豪情望九天。”此案全身光素,只牙头雕饰线条简约而又生动的云纹,以及边抹立面用简单的线脚,沿着牙腿起灯草线边,足端略施雕饰,仅此而已。它也因用材重硕,尺寸宽大,故采取可装可卸的造法,在插肩榫画案中乃是变体。其结构及安装的程序是:案腿四条,每两条各由两根方枨联结,形成一对形的架子。腿子上部开口,顶端留前后两榫,并削出斜而长的双肩。
首先插入开口与斜肩下部拍合的,是用厚约寸许的整板挖出的向上卷转的四个云头。云头之上,再嵌插通长的牙条,与斜肩上部拍合。这时牙条已将一对形的架子联结起来,形成有四足的支架。下一步是将案面抬起摆到支架之上,大边之下的榫眼,与每条腿子顶端的两个榫子拍合。最后安装两侧面的两条牙条,形成一具完整的大案。此案腿子的看面宽逾10厘米,因而斜肩部分斜长达20厘米。牙头、牙条与斜肩嵌插的槽口长,地位低,这对保证支架结构的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正是大型重材画案必须注意到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云纹牙头不仅是一种装饰,而且有承荷重量和加强联结的功能,可谓古典家具珍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