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你绝对不知道郑州地下都埋藏着哪些宝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原地利


洛阳-开封-安阳,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小占一半,自不是偶然。


兵家自古不变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演,恰合中原文化渊源。


相对于这三座名声卓著的城池,贵为河南省会郑州却似乎有点挺不起腰杆。


文化,厚重,传承,跟这座郑城真的搭不上边么?历史会告诉我们一切,而太多人却无暇坐下于书中回首已过的几千年。



中国秦汉以后2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郑州或为州,或为县,未曾做过名邑大都,不曾有过耀眼辉煌。

乍看起来,郑州似乎并不是一座厚重的文明古城。然而,,截至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郑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3600年不断线的城市。


建筑工地施工,发现一座古墓群


9月19日上午8时许,郑州市大石桥往东20米路北一工地内,原本正在进行的施工停了下来,不少市民聚集在大门口,透过大门缝隙可以看到,工地上到处是一些挖掘的墓穴。


据了解,南阳路金水路等闹市区域地下是一个大的古墓群,此处发掘的是这个古墓群的一部分,目前现场自东向西已发现30多个墓穴,出土了部分壶、罐等随葬品。


“暂时还没发现青铜器等随葬品,从土层骨骼、陶瓷规格以及墓穴规格等因素分析,这里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平民墓群。”工作人员解释说。


高层工地在施工前都会有一个文物发掘过程,他们目前正在进行此项发掘。

郑州市区还有这么多文物?围观市民张先生说,在自己看来,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平时朋友来也就是到二七塔看看,从未想过脚底下踩的就是文物。


3600年来,郑州的发展始终未曾断线


,在很多人看来,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言外之意也就是这是一座因为地理条件优越而产生的新兴城市。


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郑州更是座考古考出来的城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构筑城池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就在郑州诞生,标志了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


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4300年的古城寨古城、4100年的王城岗夏代都城、3900年的新砦夏代都城、3600年的二里岗商代都城、3400年的小双桥商代都城、3000年的娘娘寨西周古城、2700年的郑韩都城,等等,这些城池开了中国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的先河,破译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三千六百余载,城址不移,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

这一次次的发现,使郑州惊艳,也让中国的历史重写。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


就全国范围而言,在近20年全国评出的200项年度考古大发现中,郑州有11项入选;在已公布的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郑州以38处43项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在郑州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这是中国古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


黄委会附近就是曾经的王城


在历史上,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外郭城的规模庞大的城址,其防御体系由郭城和护城河与东部湖泊内的大面积水域构成。郭城墙的走向是围绕内城依照地势而设计的,内城规划规整。二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其中郭城是在内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


发现了外城墙,发现了宫殿区的宫正墙,这说明郑州商城是一个具有三重城墙布局的城市。城里边发现有宫殿区,再加上建筑上的青铜白瓦,这更说明当时的宫殿是王室居住。
又发现了王室使用的青铜器、重器、利器。在内城和外城之间发现了好多冶铜作坊、制陶作坊。经过断代工程,大家认为它是国都。


按照现在的城区规划,所谓内城,主要指现在的管城区;宫城则是指黄委会附近,原来王族居住的地点;郭城,南起陇海路,西到银基商贸城,北到老坟岗,东到城东路、东明路一带。


阎铁成用这样一段话讲述了郑州的形成:距今4300年前后,在今日郑州西南40公里的新密古城寨渝水河畔,筑起了一座周长约1600米,底宽约40余米,高约15米,环城开挖40~90米城壕的城池。


这座城是在人们生活了2000多年的村落中建起的。城中及周边分布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历经4000余年风雨,古城寨古城除了西城墙被水冲毁以外,其他三面城墙都完好无损地屹立于田野之中……


而郑州终将被作上一个什么样的标签,夹在曾经的历史中,后来的史书中,大抵也没太重要。

毕竟不管是文化的繁荣还是经济的昌盛,都是历史发展到了彼时的那个恰如其好的点,适时发生。

历史之不可拒性在于,昌盛会走向没落,而没落之绝境,又会绝境逢生。

作为沧海一粟的过客,我们就是记载下相对真实的史实,供后人了解人类乃至文明的传承。

至于后人如何评说,那也是极不重要的。毕竟,不临其境,不知其意。莫若我们现在观历史,后来也将成为历史被观看点评,吐槽责骂声也会有三两,只不过前人早已听不到。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