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揭秘丨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户部山,又为何会有戏马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戏马南山到避水户部山


作者简介:朱浩熙

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顾问,徐州民俗专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蒋天枢传》、《彭祖》、《徐州帝王》等。


本文首发于《彭城周末》


徐州云龙山之北,彭城古城墙之南,有一处园林式的山丘,山上殿堂巍峨,金碧辉煌,郁郁葱葱,花木峥嵘;环山青砖瓦舍,鳞次栉比,古意森森,清幽宜人;山下街道严整,门市林立,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向阳的黄色琉璃瓦券式山门上,有国画大师李可染书写的“戏马台”三个大字;山下两处简洁古朴的青石牌坊,镌刻着民国年间书家巨擘张伯英的墨宝——“户部山”。


山丘还是那座山丘,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为什么既叫戏马台,又叫户部山呢?名称者,记号而已。地名不过是历史文化的一个投影。地方的名字之所以叫命得上,叫得开,流布四方,传承千百年,说明这个名字的魅力,具有不可磨灭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戏马台、户部山是历史风雨铭刻其上的不朽印记,是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精彩符号,是历史文化名城一张卓有特色的粲然名片。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廊,踏着千年的苍苔,穿越迷蒙的雾霾,追溯戏马台、户部山的前生今世吧!

南山筑台以观戏马
1


古彭城形同卧牛,相传为大彭国开山之祖彭祖所建。其城池大致南至奎河城区段古城墙遗址,北至故黄河及黄楼,东至开明街南首,西至燕子楼小学位置。古城并非方形。南城墙整齐划一,为东西一条直线;东西北三面城墙不规则,呈连贯东西对称圆弧形状。


古城南门一里许,有一山丘,因地理方位居于古城之南,故名南山;又因山体较小,人称小南山。1986、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重修戏马台,于山巅风云阁前,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南山”二字,为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于此看来,南山即是戏马台、户部山的原始山名。


,引用旧志“戏马台在城南一里,项羽因山为台”后写道:“此山旧名南山。”同书《山川考》中,在“户部山”条后,引用道光《铜山县志》释云:“城南半里许……又按,宋时此山名南山。《陈后山诗》屡有南山诗,又云‘南山有二谢诗石’。”二谢指谢灵运、谢瞻弟兄,东晋时奉旨劳军,曾来到徐州,有幸躬逢刘裕宴请群僚的盛会,并赋诗记盛。后人将其诗作勒石于南山之上。陈后山名师道,又字无己,徐州人,北宋江西诗派著名诗人,曾师从古文大家曾巩,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其诗多次提到南山,所指无疑就是戏马台、户部山。


南山筑台戏马,始于秦朝末年、西汉元年(前206)。当时,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征战,一举推翻暴秦的统治。起义军首领项羽西入咸阳后,斩杀投降的秦王子婴,火烧秦王朝室,四月于戏水召开分封会议,论功行赏,分封了二十多位诸侯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辖九郡(泗水、东阳、东海、砀、薛、鄣、吴、会稽、东郡)之地。西楚霸王者,就是诸侯王的老大。


项羽年方二十六岁,一举登上霸主之位,实则是无冕之皇帝,天下为之震动。当年四月,各路诸侯就国。项羽率领楚军,一路浩浩荡荡,东归彭城。正如历代徐州方志所说,回到彭城后,“项羽因山筑台,以观戏马”。可以想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真可谓顾盼自雄,不可一世。


高台戏马,既是项羽居安思危、勤修武备、操练兵马、检阅部队之国防之举,也是风华正茂、称王称霸、志满意得、将士同乐的军人游戏。


关于当日戏马的盛况,张然生1987年《重修西楚霸王戏马台记》曾这样描述道:“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此笼山筑台,以观将士戏马。时旌旗猎猎,马鸣萧萧,秋气凛凛,雄风浩浩。”


我们不难想象,西楚霸王项羽全副武装,意气风发地登上高台之时,大旗映日,迎风招展,兵马整肃,威武雄壮,台上前呼后拥,山下一呼百应。号令一出,金鼓齐鸣,战马嘶鸣,争先恐后,一路奔腾,绝尘而去……那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



正因项羽在此筑台戏马,此台就开始称为戏马台了。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山还是山,台还是台,南山还是南山,戏马台不过是南山之上的一台而已。但是,毕竟因为西楚霸王名气太大,为此台平添上一道金色的光环。之后,戏马台名声越来越响,南山的呼声越来越弱,久而久之,世人只知有戏马台,而不知南山为何物了。就这样,戏马台潜移默化地替代了南山,成了一个永恒的地名。

南山戏马有玄机
2


古彭城群山环绕,大气磅礴,早期的南山只不过是一处荒丘而已。由于多年风剥雨蚀,山石风化,只是土层较厚,乱草丛生罢了。


戏马台,确切地说,应该称为观戏马台,项羽不过凭此台以观将士戏马而已。项羽为何不选名山、高山,而却挑选不见经传的南山戏马呢?项羽当日一定有自己的考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南山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看,南山不在城内,但距离古城又不算远。南山离城南门仅一里,即使到楚王宫室,也不过二三里路程。西楚霸王项羽来此观看戏马比较方便。项羽是武将出身,对戏马自然兴趣浓厚。选择南山筑台戏马,可不失武将特色,使戏马成为常态。


从战略位置看,南山虽然不高,但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占领南山,便可以控山扼城,远眺群山,尽收眼底,俯瞰城中,一览无余。而且,城内城外,多为屯兵之所。选择在南山筑台戏马,兵马出行定然快捷。


从自然条件看,南山具有营造高台的基础。历代地方志均记“项羽因山筑台”。即是说,在南山之巅相对较平,山势相对延缓,土层深厚,山谷浅显,上下也比较方便,稍微动用人力,简单修整一下,就可营造一处“其广百步”的宽敞高台。


宋代贺铸《咏戏马台》诗,有“笼山络谷营高台”之句,可作为后人对项羽当年经营高台的真实写照。


可以想见,楚军当年在南山之上,铲除乱石,刈除荒秽,填平沟壑,斩去荆棘,修整山道,花费一番改造工夫,即可以作为观赏戏马的胜地了。


  戏马台山头不高,易于攀登,上台四望,一览无余。更为可贵的是,城南山下,四周开阔平坦,哪怕是千军万马,也能容得下,布得开,拉得动,操练兵马,人欢马叫,格外波澜壮阔。


关于戏马台的优越位置,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可是,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台戏马,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量。 


  有人认为,戏马台即系(拴)马台。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1986、1987年戏马台重修工程中,虽然发现古代系马桩,但并不说明什么问题。戏马之余,自然会系马。但在大规模的兵马操练中,不可能马系南山。而且,无戏马即无系马。试想,若非南山戏马,谁平白无故地非要把马拴到山头上去呢? 


“秋风戏马”有来历
3


今日戏马台上,有秋风戏马院;戏马堂后,有书法名家沙孟海题写的“秋风戏马”石。为什么称秋风戏马呢?这是有历史根据的。


从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吴中,到秦朝灭亡的三年中,项羽先是驻兵下邳,项梁死后,“项羽军彭城西”,此后北上救赵,西屠咸阳,并没有驻兵彭城,或彭城之南。这期间,项羽戎马倥偬,不会、不可能也没有时间于南山筑台戏马。


公元前206年春天,项羽于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项羽就是在这之后回到彭城的。没过多久,齐王被杀,项羽率兵亲往平叛。战事未了,刘邦偷袭彭城。项羽仓促赶回,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楚兵追击汉兵,直到成皋、荥阳一带。鸿沟划界之后,项羽准备东归,可是未至彭城,就被围核下。突围之后,他一路南逃,直至乌江自刎。可见项羽筑台戏马的时间,只能在定都彭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那么,项羽定都彭城后,究竟在彭城过了多少和平生活呢?《史记·项羽本纪》载:“汉之元年(前206)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这样,项羽离开戏下东归彭城的时间当在四月。胜利之师,沿途犒赏,加之行程两千余里,路上至少需要一个多月以至两个月。如此算来,项羽率部回到彭城的时间,很可能在五六月份。


关于项羽出兵齐国的时间,史载“汉之二年(前205)冬”。按照秦历:四季时序为冬、春、夏、秋,十月为岁首,即进入冬季,月序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项羽真正有闲筑台以观戏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零年的七、八、九月。按照时令,恰好序属三秋。所以,人们称“秋风戏马”。


从上可以看出,项羽从吴中起兵到兵败,仅仅在彭城过了三四个月太平日子。南山筑台戏马之日,也正是他一生最为得意之时。


重九登台赏秋色
4


古代《周易》以九为一阳。九九即为重阳。九月九日称重阳节,又称重九、九日。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登高、赏菊、饮酒、佩带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除祟,消灾免祸。


戏马台离城较近,台上广袤百步,台面宽阔,拾级可上,便成了人们理想的登高之所。我国自古有登高欢度重阳节的风俗。历史影响较大的一次,则是东晋大将刘裕(即后来的南朝宋武帝)戏马台大宴群僚。


从公元409年起,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的刘裕,先后两次兴兵北伐。他以彭城作为军事指挥中心,北攻南燕,西击后秦,取得空前胜利。《太平寰宇记》记载:“宋武北征至彭城,立第舍于戏马台,九日,会将佐、百僚赋诗。”其中“立第舍于戏马台”,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戏马台上建筑物的最早记载。义熙十二年(416〉九月九日,随军咨议孔靖被拜为待中,奉调回朝,刘裕于台上设宴,欢送孔靖,并借机宴请将佐群僚。刘裕携大家登临高台,饮酒赋诗,著名诗人谢灵运、谢瞻兄弟也躬逢盛会,即兴赋诗,气氛热烈。


后人将二谢五言诗(题目均为《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勒石台上,供人浏览,并增游人诗兴。自此,重九登台遂成习尚。人们登台饮酒赋诗,或凭吊西楚霸王项羽,或歌颂刘裕北伐业绩,或景仰二谢文人风流,或携酒登台为友人送别,不一而足。


唐代储光羲《登戏马台》为怀念宋公刘裕所作,张籍《送远曲》为登台饮酒送别友人席间所歌,宋代彭城诗人陈师道《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则为重阳节登台感怀,诗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同传杯击钵催。九日风光堪落帽,中年怀抱更登台。江山信美因人胜,黄菊逢辰满意开。二谢风流今复见,千年留句待君来。”


从这些诗,我们可以看出刘裕重九设宴戏马台的影响之深远。戏马台即成为登高台,同时又是送别台、赋诗台、赏菊台、怀古台。古来诗人吟咏戏马台,流传至今数百首之多。


高屋建瓴屯兵地
5


戏马台不仅是戏马之所,重九登高之处,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宋代苏轼知徐州事后,对戏马台的战略地位进行了详尽的考查,并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对戏马台发过一段精采议论:“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西楚开国之际,项羽当年之所以戏马南山,说明南山是一处军事要地,不仅在此地驻军,而且很可能一军事指挥中心。


东晋时期,刘裕北伐,于戏马台上建筑第舍,作为军事指挥处所。


又据史志记载: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侵,攻彭城未克,乃设毡帐于戏马台上,以望城中。


明朝末年,清兵大举入关,抗清民族英雄阎尔梅力主以徐州为基地,开展抗清争,抵挡清兵南下的势头,他在《悲彭城》诗中说:“黄楼奎塔依河偎,旗鼓高悬戏马台,九里山长堪列阵,临期不见一人来。万顷春田麦秀匀,官军东走踏成尘。侦他胡骑来多少,乡导前驱二十人。”可见,在阎尔梅看来,作为兵家重镇的徐州,戏马台最适宜悬旗竖鼓,是比较理想的军事指挥部。


钟声佛号宋王寺
6


自西汉晚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各地盛行,寺庙兴起。这股风也吹到戏马台上。


东晋大将刘裕北伐时,坐镇徐州,并在戏马台上建设寺庙,因刘裕被东晋王朝册封为宋王,人称此寺为宋王寺。刘裕的车骑将军王仲德兄弟祖籍太原,曾在北朝后赵为官,后来脱北南逃东晋,立下赫赫战功,并且两度出任徐州刺史。他在南逃东晋过程中,一度极端困乏,幸遇一位童子相救,才走出困境;再逃时,大雨如注,河水泛滥,不辨道路,一只白狼衔其衣角,引导其平安渡河;在茫茫夜色中,不辨方向,又赖一盏孤灯在前引路,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他才得以顺利逃到徐州。


王仲德任职徐州后,为感恩神灵,于宋王寺塑丈八金佛像,在佛塔中塑童子和白狼像,并投巨资翻译经典。金佛神异,凡遇百姓受灾或僧人遇难,常周身汗流不止。宋明帝泰始年间,彭城沦陷,北人朝兰陵公欲将金佛北迁并逮捕了全体僧人,声言一律处死,金佛大汗淋漓,浸湿了整个大殿。伪梁王萧谅焚香叩首,答应免去众僧之罪,金佛才停止流汗。直到隋唐时期,宋王寺依然香火鼎盛。


宋王寺因位于戏马台东首,又称台头寺或陀头寺。从唐代皇甫冉的诗中,可知寺中植有古松。“钟声野寺固,草色放城空”。我们可以想见宋王寺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的佛家气象。台头寺原址,即今日雄风殿位置殿前蟠龙石柱,即古寺建筑原物。


为便于参禅拜佛,到赵宋一朝,戏马台上出现了经院、寺院长廊以及可供人住宿的轩室。石经院庭中,有天矫老松,还有窈窕深井,汲水之时,绞放辘铲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大文学家苏轼不仅十分欣赏台上景色,而且非常乐意在台上留宿。


明代隆庆五年(1571)春天,广西刘顺之初闻任职滁州,梦中遇关羽指点,次日朝廷文到,命他来徐州任知州。当时,宋王寺业已倾圮。刘顺之来徐次年,于台头寺旧址建汉寿亭侯庙,也叫三义殿、关帝庙。明代万历年间,戏马台上又出现白衣观音堂。戏马台上,依旧是一处佛家净土,禅宗胜地。


户部分司治水患
7


南山因项羽筑台观看戏马,而后戏马台名声大振,南山之名渐趋无闻,到了明代,戏马台又得到一个户部山的名称。



自赵宋孝宗淳熙八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至清代咸五年(1855),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675年,多次淹没州城,漂没田舍,溺死人民无数,苟活者被迫多次迁徙。徐州明末清初诗人拾鸿渐曾这样描绘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波浪挂城头,城漫黄河水。一城数万家,尽住河声里。高悬三百丈,横流二万里。风狂人民哀,雨骤鱼龙喜。河水年年高,堤工年年起。一年高一年,何年为底止?”(《徐郡观黄河》)


戏马台又称户部山,自明代天启年间始。据清同治《徐州府志.宦绩传》载:"张璇,高邑(今河北省中部偏南)人,天启四年(1624)为户部分司主事,才识明练,商民多被其泽。时黄河暴涨,璇于六月二日促装移戏马台之聚奎堂。是夜,河决,城陷,独璇典守无失。人皆服其先见。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凿义井,修放鹤亭,众为立碑建祠。” 


因为黄河水患年复一年,无有止息。户部分司移署戏马台之后,遂做长期打算,修筑围墙,修建官舍。明崇祯九年(1636),郎中张湘又于石墙上修建箭楼,更加壮观。清顺治二年(1645),郎中陈嘉应又在石墙上增修雉堞,俨然一座城外城了。顺治四年(1647),郎中王维屏在楼门内增建左右板屋。康熙二年(1664 ),孙象贤在户部山四面建门,北为右节门,南为玉钤门,东为左丽门,西为金短信雉门。戏马台上,成了一处官府办公大院。


自明天启四年户部分司迁上戏马台,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撤销户部分司,历经两个朝代五十五年。因为户部管理百姓户籍、人口、土地、税赋,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常出入户部,办理各种事务。时间一长,人们习惯把戏马台称做户部山,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耸翠山房文化高地
8


在黄河水患连年不断的情况下,古城房舍往往被淹。张璇把户部分司迁往戏马台,而且经受住洪水的考验,无疑向人们宣示,戏马台是一方避水安全之地。


因为徐州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流到这里,流速开始放缓,黄沙大量沉淀,河床逐年增高,使黄河泛滥成为常态。户部分司迁居戏马台,对社会带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一些豪门大户为避免黄患,开始谋划乔迁高亢之处。


徐州向以城包山著称,城内是一片平地,哪有什么高地呢?人们把眼光投向城墙之外。近城咫尺之地的戏马台,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在戏马台上兴建土木工程,并非易事,一是需经官方批准,二是地基极为难做,三是建设成本畸高。这些,不仅需要权势和关系,而且更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一般人家虽然向往,然而难以问津。但是,通家富户不仅关系亨通,而且握有雄厚资金,自然会趋之若鹜。这样,明末清初,戏马台上,开始出现最早的高档次的民居。


清朝康熙年间,状元李蟠开始在戏马台向阳山麓建设房舍,人称状元府。乾隆年间,翰林崔焘在戏马台山麓山下建设邸舍,人称翰林……这也带动一批大户人家。我们今天看到的环台一周古民居院落,大都是清代早期和中期建成的。百姓称他们是有钱人,所以编出这样的民谣:“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上户部山。”


戏马台上有了官府,有了富家巨室,也自然有了文化,逐渐变成彭城文化中心: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徐州工部主事冯有年在戏马台上建文昌宫;


万历三年(1575),徐州知州刘顺之在三义庙东南侧建东坡祠;


崇祯年间,人民为弘扬知州刘顺之政绩,在台上建刘牧祠;


清康熙末年,戏马台西侧建起聚奎书院;


道光二十八年(1848),徐州知州周焘委派吏员郭华庭于正殿东增建文昌楼;


清代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淹没州城,人们又将城北门内三贤祠中的朱子(朱熹)铜像移到戏马台,新建朱子祠;


清光绪十三年(1887),徐州道段喆广施德政,百废俱兴,考虑徐州郡科第寥寥,而戏马台为“合郡文脉所关”,即于三义殿旧址改建奎星阁,以启文明之象,并于阁右建亭,工未竣即被调离,铜山人张景武集资续建,名为耸翠山房;


光绪二十一年(阳)五月八日,“有怪风起于西北,顷刻间暴雨冰雹满城,大木斯拔,而斯亭竞毁于一旦,瓦飞栋折,无一完物。”张景武毅然解囊,于废亭基址上“改建危楼,四壁巩固,雕楹画栋,焕然一新,乃奉文昌于楼上,所以隆文运也。”这就是文昌楼;


宣统二年(1910),张仁普又在戏马台上创立学堂。


这些文化设施为培养人才发挥了作用。据《改建文昌楼记》碑,载,耸翠山房建设前,科第寥寥,而山房建设后,“获售秋闱者相继有人。” 这样,戏马台变成了一方文化高地。


千载楚台回春生辉
9


项羽短短三十一年青春,干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古人言:“成者王侯败者贼。”而对项羽,人们却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巨大的历史功绩、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英雄末路的悲惨结局,不仅让人们深切同情,更让人们无限敬重。从这一点上说,项羽英雄末路,最终乌江自刎,败则败矣,然而,身败并未名裂。戏马台作为项羽遗踪,自然成了人们怀古寄情的胜地。


  西汉初年,项羽仍然享有较高威望。司马迁的《史记》甚至把项羽列入皇帝行列,为他写了本纪,使之侧身秦始皇和汉高祖之间。然而,西楚霸王项羽毕竟是汉高祖刘邦的竞争对手。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二人斗得你死我活。所以,终汉一代,项羽的地位又不可能太高。人们登台,扼腕浩叹,亦应有欲言而不敢发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兵荒马乱,戏马台上野草丛生,一片萧瑟。大诗人谢灵运、谢瞻登临赋诗,亦不过是遵命应时文学。文人骚客接踵登临,凭吊项羽,寄情舒啸,是入唐以后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登台怀古、吟咏项羽业绩的诗篇大量出现。唐代张籍、曹邮、皇甫冉,宋代苏轼、贺铸、吕定、文天祥,元代萨都刺、吴师道、岑安卿、贡师泰,明代方孝捕、曾柴、薛黯、钱习礼、马葱、叶铭臻、刘玉,清代钱谦益、吴伟业、袁牧、杜诏等,都在此留下佳篇。


  其中多数诗篇对西楚霸王项羽赞扬、歌颂、仰慕、惋惜、怀念,诗篇不胫而走,流传民间,脸炙人口。这样,慕名而来者也就愈来愈多。


  明代胡俨《戏马台》诗写道:“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使后人哀。平生费尽屠龙技,今日空留戏马台。”


  清代杜诏在《戏马台》诗中写道:“戏马原来楚故乡,鸿沟还记各分疆。尽教率土归刘氏,剩有斯台与项王。”


  时过境迁,天下已早不是刘氏的天下,而戏马台却依旧是项羽的戏马台。


  晚清徐州诗人孙运锦有诗咏道:“咸阳裂土锦衣还,戏马当时事等闲。风雨纵横盘楚塞,河山百二失秦关。割鸿已定无长策,逐鹿初归有笑颜。霸业不堪成败论,荒台落日满榛菅。”


  为了纪念项羽,同时也为满足人们游览所需,明代万历年间,徐州户部主事、丹阳姜士昌出资立碑,徐州兵备有参政、柳城莫与齐挥动如橡巨笔,书写了“戏马台”三个大字。清代道光年间,徐州知府周焘出资建亭覆之,以后多次重修,明碑、清亭延续至今。


  1986年起,、市政府动工重修戏马台,不仅塑项羽大型石雕像,创作《西楚春秋》、《巨鹿大战》、《鸿门宴》大型壁画,辟《定都彭城》、霸王别姬陈列室,并建设追胜轩、集萃亭和百米长廊,请当今书法大家书写古来咏台佳作,勒石镶壁。游人络绎不绝,遂使千载楚台,回春生辉。



游云龙
徐州云龙区文化旅游局官方微信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美景、美食,应有尽有1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