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竹韵悠悠 留青竹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竹,四季常青,亭亭而立,婆娑有致,清华其外、澹泊其中。古人好竹,竹刻工艺与书画艺术一道成长,在众多的雕刻技艺中,留青竹刻以独特的色泽,精细的雕工,浓郁的画韵诗意而闻名于世。

留青,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竹材多选用上等竹材,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成品底面光润。

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可称为玉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如琥珀。留青竹刻,便是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希黄运用竹筠之妙。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至此达到巅峰。

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个步骤。煮青,是将竹片层层叠放在柴锅里,旺火煮开。水煮可去除竹肌里面的糖分,青绿的竹皮变成暗淡的黄绿色,擦净竹皮表面附着的油脂。水煮处理后的竹片,还要经过几个月的晾晒阴干,细细拣选筛除其中有裂有残疵者,方可进入下一步创作阶段。
留青雕刻包含五个步骤:分别是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第一步,画稿。留青竹刻,多以花鸟、山水、金石书法题材为多。因留青之故,需要画面元素的边缘勾勒清晰,因此工笔画最适宜。

第二步,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圈边很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不生不涩,流畅自如,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的境界。所用圈边刀,是单面刃平口或斜口窄刃,运刀时刃口朝向去青的一面,以免破坏留青边缘轮廓,用刀的锋尖向前运行。

第三步,起地,去除竹皮,露出竹肌。 


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是不能下刀过重。 


因为通常竹皮层不足半个毫米,仅相当于 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


竹皮下面是被称作 竹玉的竹肌表层,竹材最漂亮的部分。 


这一层一旦破坏,无法补救。
第四步,分筠。筠,指竹皮,所谓分筠,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分筠是留青竹刻的核心步骤,竹皮厚度极薄,运刀需掌握好力度,不容差错,以形成层次变化。


复杂的分筠之后,是更为细致耗时的第五步工艺,修整竹玉层,使之平整光滑,称为平地。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平地工序通常需要往复五六次,才能最终完成。

一件留青作品的制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刀法技巧之外,还需要竹刻艺人具备较高的书画造诣,这也是留青竹刻至今仍属于小众艺术品,而且传世品不多的原因。古时候,文人制作竹刻,自己把玩,或互赠文友,好比互赠雅集。留青竹刻作品精细、古朴、清雅、秀丽,富有装饰性,质朴清雅,有君子之风。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宝光流溢,滋润晶莹,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许多竹刻艺人特别留意观察大自然。各种树木花草的外形特征,甚至树叶花瓣的脉络纹路,都要反复揣摩,深入细微。可以想象,只在竹青这一浅表层上,把握不同的深度,形成层次变化,刀法如神,造成浓、淡、干、湿的笔触,体现各种景物的不同质感。

留青竹刻与中国书画艺术密不可分,很多刀法都是从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充分体现了“以画法刻竹”的理念。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创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做到了笔所不能到的,而刀刻能得之。

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留青,以刀代笔,刻出一片竹意。古人好竹,源于其风雅的韵致,正蹊堂将竹子绣在鞋上,典雅立现。

内容来源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