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训练场上,,小声背记着上面的内容。他面前的水泥地面上,白粉笔画出密密麻麻的标记符号,被骄阳照得明晃晃刺眼。
吴付涛正在准备转岗后的第一次示范教学。为了这次教学,他已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
登台授课的感觉,吴付涛并不陌生。当兵11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勤学苦练,很快成长为业务大拿,是原单位破障专业的“教头”。
然而,前段时间,随着一纸命令下达,吴付涛告别熟悉的原单位,告别擅长的破障专业,来到新组建的连队,成了道路专业的一名新兵。
吴付涛正在经历自己军旅的重大转折。相近的时刻,在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里,在这场“脖子以下”改革中,相似的转岗也在很多官兵身上发生:从一个兵种到另一个兵种,从保障岗位到战斗班排,从传统战位到新型作战力量……
吴付涛至今清晰记得,那天,老连队撤编了,全连官兵被带到操场上列队,一个一个地被任命新岗位,被新的单位带走,“就像是二次分配,重新经历新兵下连”。
他心里清楚,情景虽相似,意味却不同:新兵下连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自己的未来;这一次,投入新的开始前,得放下10多年来获得的本领、经验和荣耀,能一样吗?
不过,吴付涛还是从一名新兵的角度,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再次成为专业能手的“突击计划”。今天要完成的示范教学,正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
吴付涛能够成功转型吗?
这是个进行时态的问题,需要回答的,不止他一个人。
临别老连队前,吴付涛独自一人走进装备库房,呆坐了两个小时。
破障车、冲锋舟、爆破器……这些别人眼里的铁疙瘩,早已被他当成亲密战友。11年来,它们陪他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成就了他的军旅辉煌:爆破能手,10余次担纲某新型装备重难点课题攻关,荣立三等功1次……
“改革调整后,我没有脱军装,仍有岗位在,却感觉已经‘失业’了。”吴付涛说,当时自己满脑子都是宣布命令后战友们相互告别的画面:一个拥抱,一句“好好干”,然后无语凝噎,泪水涟涟。
好好干,哪那么容易啊!吴付涛知道,对于所有人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吴付涛到新连队报到后的第三天,专业训练便正常展开了。以前在老连队,只要有示范课目,他都是台上的教练员。如今,搬个马扎坐在台下听课,吴付涛既失落又无奈:“谁让咱是新专业的‘小白’呢。”
这还不算啥。由于对示范教学听得一知半解,在随后的分组训练中,别人10分钟就能完成的内容,吴付涛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勉强完成。
更令人难堪的是,不少喊吴付涛“班长”的新战士都比他的训练成绩好。训练结束后,再听到新战士喊“班长”,吴付涛不禁有些心虚。
那天晚上,从不抽烟的吴付涛,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拐进超市买了一包烟,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把自己埋进了一团烟雾里。
转岗后,。
“要不,明年我退伍回家吧。”拨通妻子的电话,吴付涛倾诉起自己心中的苦闷:专业不对口学起来吃力,向年轻的战士请教又放不下面子,很快要面临士官选取,很可能还没练好本领就被淘汰……
“想回就回来吧。”电话那头,妻子的轻声宽慰,反而让吴付涛感到更加沉重。他知道,那样的自己,不是妻子所期待的。
那年9月,妻子到了预产期,为了不影响吴付涛执行某重大实弹发射任务,硬是不让他回家陪产。“你想当个好兵,我也想当个好军嫂,带着军功章回来看我和孩子吧。”
往事一幕幕,心事几重重。浓烈的烟味呛得本不会抽烟的吴付涛直咳嗽。突然,他猛地一甩头,用力搓了搓脸:“吴付涛,别像个孬兵,遇到困难就退缩!”
差距就是努力的方向。吴付涛决定首先找准自己的能力差距。
第二天一到训练场,他就找来连队与自己岗位相同的技师逐个专业课目进行比试:操作挖掘机,技师用时12分钟,挖出一个底平壁直的方形坑,吴付涛用时超过了25分钟;使用摩托锯,技师3分钟内在树干上锯出5段切口平滑、厚薄均匀的木块,吴付涛好一番折腾后,锯出来的木块怎么看怎么“蹩脚”……
一轮轮比试下来,吴付涛的心情越发沉重,原本下定的决心又开始动摇了:自己的专业基础差了这么多,能补得上来吗?
打击还在继续。转岗后的第二周,连队选拔技术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集训,吴付涛满心期待能够得到这次机会,好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可最终公布的名单里并没有他。
站在公示栏前,吴付涛愣了许久。“我能理解,毕竟年轻的同志脑瓜活、学得快,更有培养价值。”话虽这么说,可吴付涛的确有些灰心了。
“你是个要强的兵,作为曾经训练场上的排头兵、管理上的优秀班长,连队干部倚重你、身边战友敬佩你,如今突然觉得自己没用了,难免迷茫……”得知吴付涛转岗后的情况,老连长李昊山专程赶到新连队与他促膝长谈。
“说实话,以前我喜欢训练场,感觉那里就是展示本领的舞台;现在,我害怕进训练场,害怕面对质疑的目光。”在老连长面前,吴付涛低着头,吐露心声。
“我们都说,改革将让我们这支军队浴火重生。其实,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完成自我重塑。”李昊山拍了拍吴付涛的肩膀,“记住,作为一名战士,你可以被淘汰,但在你的岗位上必须时刻都是合格的兵!”
这番话,老连队解散那天,老连长就对即将分流换岗的战士们说过。只是,此时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吴付涛记得,那天,老连长说完这些话后,全连最后一次呼喊连训:“士兵突击,永争第一!”一遍接着一遍,很多人都把喉咙喊哑了。
“士兵突击,永争第一!”夜幕下,老连长用力握握吴付涛的手,说完这句话后走了。吴付涛站在原地一遍遍地重复着,不自觉间已泪流满面。
“从头再来,再和自己死磕一次又何妨”
吴付涛真的拼了。
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份3个月的“突击计划”,分阶段为自己提升专业技能设置时限,跟训、自学、偷师,多管齐下补齐短板。
连队技师、四级军士长童波的训练笔记被他借了过来,一页一页地誊抄、背记,连旁白备注都不放过;他还网购了《公路工程机械驾驶与故障排除》等专业书籍,然后按章节拆成薄册子,装在口袋里,随时抽空背记。
连队有3名新兵曾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集训,擅长道路专业的数据计算,吴付涛没事就往他们身边凑,有时还帮他们一起打扫卫生,抓紧时间请教。
连队官兵都知道,吴付涛随身带有“四件宝”:教材、秒表、卷尺和笔记本,教材随时背记,秒表和卷尺记录训练成绩,笔记本用于写训练体会。
“从头再来,再和自己死磕一次又何妨!”在突击计划表的备注栏里,吴付涛用红笔写下这句勉励自己的话,并在下面加了一道横线。
行胜于言。战友们都发现,吴付涛确实和自己较上劲了。
那天,连队组织工程机械操作训练,吴付涛的训练课目是挖掘机操作。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自学工程机械操作理论,轮训完挖掘机操作后,便又趁训练间隙去练装载机和推土机操作。一天下来,吴付涛实践操作了3种机械。结果,连长误以为他挤占别人的训练时间,把他批得满脸通红……
“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5月底,完成武装五公里越野的预定目标后,吴付涛再次在备注栏里写下感言,这次,他在文字后面画了个竖着大拇指的“点赞”符号。
为之点赞者,不只他自己。随着吴付涛的专业技能一天天进步,连队开始把他调整到一班班长的岗位上委以重任,让他带着更多的战友一起“士兵突击”。
如今,终于第一次站上了新连队示范教学的讲台,吴付涛显得很兴奋,声音洪亮而高亢,身上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疲惫。
这个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士兵,正充满换羽新生的希冀,就像一株移栽后的大树,在截断的旧枝处努力萌发着新绿。
吴付涛的“突击计划”原本只制订了3个月,现在,他正准备制订第4个月、第5个月的……
这个转岗士兵的突击没有停歇,转型仍在继续。
来源: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
作者:陈利
图片:毛盾
监制:钱武军
编辑:周振国、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