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志文 廖威明
编者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骨科常见手术之一,它作为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手段,有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等良好效果。但是,TKA围手术期所发生的并发症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及时的处理。因此,本文就TKA的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作一综述。
我国患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数已达4000万,并且每年新增数量不少于30万,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需要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并可以从中受益的病人将越来越多。而TKA作为关节外科相对较大的手术,术中操作复杂,对患者创伤较大。在治疗患者膝关节疾病的同时,TKA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尤以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较多。因此,为了获得TKA术后预期效果,需正确认识TKA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这对患者的安全及术后快速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研究报道,中国行TKA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约在1.3%~3.9%。切口的并发症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更重要的是,一旦造成切口感染,很容易导致TKA的失败,需要后续长时间的处理。一般认为,TKA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两方面因素相关: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医源性操作。切口愈合不良可参照Dennis有关TKA切口并发症的分类方法来进行分类;切口愈合不良可表现为切口脂肪液化、拆线后切口坏死、裂开等。一旦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就意味着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据众多研究表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患者的自身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期服用激素、吸烟等基础疾病和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因此,术前针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做好术前充分的准备,改善患者自身基础情况再进行TKA手术治疗。其次是医源性因素,研究表明,手术时间长、切口周围软组织损伤过多、手术器械牵拉过度等都将造成切缘损伤,而TKA术中长时间使用止血带,将使切缘处于缺血缺氧的情况,这些操作都将增加切口术后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尽量避免切口愈合不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还需要对其早期表现做出关注及治疗。早期切口愈合问题多出现在术后3d左右,初始多表现为切口持续渗液、切缘颜色发红等。此时就需尽早对其进行处理,可采用切口换药、酒精湿敷、切口行红外烤灯等,必要时尽早行局部清创、局部切口敞开、植皮、甚至皮瓣等积极干预。并且密切关注是否存在深部关节腔内感染。
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一般为1%~2%。深部感染可由切口感染蔓延至深部而成。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使手术失败,还会使膝关节内解剖结构改变,造成骨缺损、软组织挛缩等,导致膝关节翻修手术难度的增加。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TKA术后感染多表现为患膝关节红、肿、热、痛,主被动活动受限,关节部疼痛拒摁,浮髌试验(+)等。Parvizi J提出可结合是验室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比例来结合判断,也可采用白介素-6、白介素-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2巨球蛋白、X线平片、CT、MRI、关节穿刺检查等辅助鉴别诊断。
膝关节感染一旦发生,往往要经历长期的抗生素治疗,而其中仅约22%的患者保守治疗成功,免受再次手术的风险,因此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翻修。多数学者认为,采用二期手术较一期翻修能够更好地控制感染,即首先行原先假体取出,彻底清创,使用骨水泥旷置,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骨水泥取出,安装新的翻修假体而感染组织彻底清除后放入的占位器分静态型和动态型两种,清除感染的效果相近。但是与静态型占位器相比,动态型占位器能够保留更多的骨量、防止软组织挛缩,并且在术后有更大的膝关节活动度[(82.9°~92°)vs.(100°~100.1°)]。两者在再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上是否有差别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支持。一期假体取出、再次植入假体翻修需要基于一定的条件,包括是否早期发现、细菌培养及药敏、身体状况、局部骨质条件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以及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国内TKA术后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患者的DVT的发生率约为30.8%~58.2%。但接受了规律的预防治疗后,中国TKA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降至3.19%,PTE的发生率约为0.17%。VTE常表现为下肢肢体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并常有Neuhof征和Homans征阳性的表现,当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时会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咯血、胸闷胸痛、低氧血症等,严重时可致命,需行紧急处理。手术时长超过2h、使用止血带、双侧手术、患者高龄、女性、高身体质量指数等都被认为是TKA术后发生VTE的高危因素。
据《2016年的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所指出,为预防VTE的发生,必须从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的方面控制。首先,术中操作轻柔,减少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术后抬高患肢,注意围手术期补液等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术后采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淤滞,也可达到目的。在药物预防方面,指南建议: 1. 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2.手术前12h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出血风险增大,不推荐常规使用。术后12h以后可皮下注射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3.常用的预防VTE的药物还有磺达肝葵钠、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司匹林等。4.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采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不推荐常规行药物预防。5.药物预防的时间至少10~14d。近年来,也有建议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抗凝药物4周到35d,有利于进一步减低术后VTE的发生率。
腓总神经损伤是TKA术后少见但是患者主诉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足背伸、外展功能缺失或受限。一旦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虽然功能多可随着时间慢慢改善,但也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感觉缺失和运动功能损害。据文献报导,我国TKA术后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0.45%~0.92%。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多个因素相关: 1.Hoffman板钩位置不当,钩尖部分划伤腓总神经。2.术中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或矫正外翻导致的拉伸伤害。3.术后血肿压迫腓总神经,或体位压迫。4.神经阻滞麻醉过程针刺损伤。5.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6.术后包扎过紧等。一旦发生腓总神经损伤,首先应去除加压包扎,保持膝关节屈曲20°~30°,并积极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必要时行理疗及激素治疗。但经保守治疗后仍未明显恢复的患者,是否应行神经探查减压术仍未得到众多学者的统一意见。
TKA术后血管损伤是发生率低但很严重的并发症,据国外的大规模病例研究显示,发生率约为0.09%~0.17%。其表现主要有动脉切断、动脉假性动脉瘤、动脉血栓栓塞等。一旦发生,截肢手术的可能性高达10%~42%。因此术者必须注意术中操作的谨慎,特别是关节后方的松解、清除骨赘等操作时。
TKA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约为0.1%~2.5%,而股骨髁上骨折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假体周围骨折,其发生率为0.3%~2.5%。胫骨假体周围骨折较少见,在初次TKA术后发生率约为0.4%。许多因素都与增加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相关,例如术后活动量的增加,手术本身引起的骨量减少、内植物造成的应力遮挡,患者自身骨质疏松、高龄、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等。股骨髁上骨折根据Kim等根据骨量、假体固定状态和位置提出的分型方法:Ⅰ型为假体位置良好的稳定骨折,ⅠA型无位移可手法复位,ⅠB型需要进切开复位内固定;Ⅱ型指股骨假体位置不良但股骨远折端骨量尚好可以进行假体翻修的骨折;Ⅲ型为假体对位对线严重不良的粉碎性骨折,往往需要股骨远端重建。股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假体的位置、骨折的类型、骨质疏松的程度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尽量在保证下肢力线的前提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同时保持膝关节的稳定和活动。
关节置换术后由假体释放的金属成分是潜在的致敏原,金属成分所致的皮肤过敏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10%~15%。而在TKA术后的病人,对金属成分斑贴试验结果呈阳性的有20%~25%。但仅有1%的患者出现典型的过敏症状。其症状常表现为过敏性皮炎,以关节假体周围皮肤的湿疹、水泡、红斑、荨麻疹等常见。其不仅引起局部肿痛,还可能导致滑膜增生及假体松动,需引起关注。治疗上可采取保守治疗,即外用抗组胺药物等控制皮炎,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氯丙嗪等治疗。过敏严重或出现假体松动者,可取出假体,视患者情况,可于一期翻修换成患者不过敏的金属假体。
目前术后膝关节不稳定义为膝关节冠状位松弛超过15°及前后方向位移超过10mm。因TKA术后膝关节不稳需行翻修者约占翻修总数的10%~22%。膝关节不稳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膝关节肿胀、积液、假体间的不协调感、行走出现膝内外翻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造成的,可能是因为术中屈伸间隙不平衡、下肢力线不良,或是因为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术中松弛过多等造成。治疗上可首先采取支具制动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方法。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翻修手术,其重点在于明确关节不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若假体旋转对线不良,则翻修假体。若为两侧软组织不平衡,则行软组织平衡手术。
髌股关节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髌股关节轨迹不良、髌股关节不稳、髌骨骨折等。其中尤以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最为常见,这不仅会造成膝前区疼痛、髌骨半脱位或脱位,还会加速聚乙烯磨损等情况,影响着人工关节的寿命。影响髌股轨迹不良的因素包括: 股骨假体外旋不足;股骨或胫骨假体内移;胫骨平台内旋;髌骨半脱位、髌骨厚;股骨假体前移较多;膝外翻。因此在术中应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对应的处理。在术前明显膝关节外翻和胫骨外旋畸形同时存在时,股四头肌的力量将使髌骨拉向外侧,术后容易出现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此时,术中应注意纠正内、外翻畸形,并且可适当将胫骨假体于偏外侧并以3°~5°的外旋位置放置,将减少髌骨被外侧牵拉偏移的力量,并且不影响术后正确的力线。
一般认为,TKA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即可认为明显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在50°以内即被称为僵直膝,其发生率约为2%~13%。Rajgopal等认为术前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是术后僵直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方面是源于伸膝装置本身的挛缩,另一方面暴露这类膝关节会更多地损伤伸膝装置及周围软组织,导致术后瘢痕形成。而患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也是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的高危风险之一。为避免术后膝关节屈曲受限的发生,术中应注意软组织松解适当及假体位置放置正确,术后围手术期应予以良好的镇痛,并行积极的屈伸康复锻炼,避免术后的组织粘连造成屈曲受限。
TKA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患者的基础疾病较多,自身的健康水平较低。且TKA作为骨科的大手术之一,术后发生心血管疾病、呼吸感染、泌尿系感染等系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这些患者需在术前控制好基础疾病,术后也必须加以关注。
综上所述,TKA作为一个骨科中成熟的手术,许多病患者已经从中获益。但是,TKA 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仍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只有做好术前良好的基础疾病控制,术中仔细正确的操作,术后规范预防VTE,良好镇痛,科学康复,及时观察、检查有无并发症的早期发生,才能尽量减少TKA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可以从TKA中获得更优异的效果。
声明:此文内容及视频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orthonline.com.cn 来函必复!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学术陈怡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