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我脱贫我光荣】 记永新三个农民的脱贫小故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近年来,、带好头”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鹿心社书记“精准、落实、可持续”的工作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全县减贫3922户、15696人、33个贫困村摘帽退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脱贫任务,为今年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农时种瓜,闲时巡山,贫困户龙益民发展产业“造血”脱贫;打开心扉,走出自闭;贫困户文俊祥自力更生“牛气”脱贫;科教护航,添柴加薪,贫困户马清圆梦大学“智气”脱贫……三个贫困户的脱贫故事是永新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脱贫任务的生动缩影。

01
龙益民:“不脱贫就是给政府‘跌股’!”

    46岁的龙益民是高市乡八团村的红卡贫困户。2011年,在外务工的他被查出患有肝病,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常态药物……多年来的积蓄就此成空,还欠下了外债。两个孩子陆续于2013年和2016年考上大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高达2.5万元,龙益民夫妻更是不堪重负。

    无业不富。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新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抓实产业扶贫,全力打好脱贫增收“组合拳”。其中,高市乡立足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产业,强化其“造血”功能,同时指导贫困户扩大已有的主导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帮助其找到市场。针对龙益民的情况,高市乡党委鼓励他发展西瓜、香瓜、井冈蜜柚种植,更为其提供良种和肥料。2016年龙益民累计种植1.5亩,收入1万多元。

    培育“火车头”,带起扶不了的。该乡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搭台,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土地入股、反租倒包、股本分红等方式,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利益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分享产业收益。该乡将扶贫资金按5000元每户入股该村的庆盛养殖专业合作社,纳入全村61户贫困户,每年按入股资金的20%进行分红。龙益民也成了该村江西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一位“小股民”,实实在在的分红更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6年,村里还聘请了龙益民为护林员,负责山林防护。平时他就会在山头巡逻,防止山火毁林,工作相对轻松,一年工资也能有8000多元。如今,龙益民的房屋还进行了危旧房改造,两口子还在屋前整出了一片菜园,养鸡鸭,种水稻,生活上自给自足。龙益民咧着嘴笑得满足:“现在生活越过越好了。心情好,身体也跟着好多了。政府这些年给我们帮这么多忙,不脱贫就是给政府‘跌股’啊!”

02
文俊祥:“养牛帮我走出了自闭的阴影。”

    第一次见到文俊祥的时候,他正蹬着长筒雨靴,穿着防水工作服一边在工作棚里洒水混合草料,一边同一旁的男人说话,利落的动作和清楚的表述让人无法想像这曾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文俊祥今年30来岁,是莲洲乡钱溪下埠桥人,因从小患有自闭症而辍学,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他只能待在家中靠兄弟姐妹接济为生。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莲洲乡党委政府于2014年将其纳入红卡贫困户。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我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行“书记抓、抓书记”的县乡村三级“一把手”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莲洲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村支部书记和贫困村“第一书记”直接负责,以合作社为载体,按贫困对象需求和合作社用工需求,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贫困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搭建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力争实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前,已为30多户贫困户解决了就业增收问题。

    在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与其沟通之后,文俊祥终于打开了心扉,同意去明诚肉牛养殖基地务工。在基地上,四周是山地,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牛喂喂食、洒洒水,在负责人和同事的陪伴下,文俊祥一天比一天开朗。“这里离家近,和牛在一起,我很开心。养牛帮我走出了自闭的阴影。”清秀的小伙子腼腆地说道。现在文俊祥每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还用去年的积蓄买了一辆摩托车,从居住的安居工程点上到基地,只需要15分钟。

    “他以前很少和人说话,特别抗拒和陌生人交流。这里的工作环境单纯,又有一个一起养牛的人,慢慢地他愿意和人交流了,改变很大。现在,我们还开玩笑说要帮他找个媳妇呢!”该乡组织委员曾庆功欣慰地笑着说道。

03
马清:“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大学,我就满足了!”

    家住象形乡马家村的贫困户马清2016年也是喜事连连,家里大女儿马丽君高考后被宜春的一所二本院校录取,圆了大学梦,家中只剩两个分别读高中和小学的儿女,压力小了很多。

    “我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乡里送来了两千多块钱的助学金,读高中的孩子每年也有一千五百块钱的补助金,这些年都是靠政府政策帮扶着走过来的。”马清感慨地说道。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永新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教育发展理念,把教育摆在社会民生之首,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把资助重点放在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大资助力度,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工作目标。

    象形乡精准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启动实施了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计划,对贫困户学生的学籍情况进行留底,一有政策便主动对接“雨露计划”,为其学业保驾护航。仅去年一年,全乡发放教育扶贫资金近十万元,帮助十多名贫困户学生圆了大学梦。还积极对接省内外高校支教团队,为留守儿童们带来“新鲜”的知识。

    2016年7月19日,一个特殊的群体走进了象形乡马家村马家小学,给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温暖!他们是来自吉林大学暑期支教队的老师们。课堂上老师们声情并茂的讲述,操场上游戏时回荡着的欢声笑语,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泪水……一张张照片鲜活地记录了2016年留下的身影。电影课、生物课、物理课、音乐课、武术课,他们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哥哥和知心姐姐,给了孩子们家人般的温暖。

    象形乡的在外人士也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6年上半年,心系家乡的象形籍在外创业人士贺鹏为象形小学的30多名贫困学生捐赠了数万元的学习用品。据了解,贺鹏对象形学校的捐赠已持续了数年,身在县外情系家乡,不忘家乡的教育建设。“教育是改变人生最快的途径,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命运、摆脱贫困!他们是祖国最大的希望。”贺鹏感慨地说。

    “再苦再累我们也不能耽误孩子。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孩子们每年上学都有补助,我们负担减轻了不少。现在的目标就是让三个孩子都能上大学,我就满足了!”马清激动地说。去年,经村干部介绍务工,夫妻两人都有了稳定的收入,还享受了危房改造补助,一栋三层的小楼房替代了过去破旧的砖瓦房,年底成功脱贫。





综合编辑:永新视听(投稿邮箱:yxdst2018@163.com)

此处广告招租,详情请咨询15979664221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