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093-小经厂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九十三)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093-小经厂胡同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九十三)

  由交道口沿鼓楼东大街往西,路北第一条胡同就是小经厂胡同。小经厂胡同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分司厅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西与北下洼子胡同、大经厂胡同相通,全长347米。小经厂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称小经厂,其东标有经厅,民国后沿称。据传这一带原是为大、小佛寺晒经卷之地,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小经厂胡同。""中一度改称赞学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分司厅小学等单位。

  提起小经厂胡同,就一定要介绍京城吆喝艺人武荣璋。现年71岁的武荣璋老人,吆喝起来依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我学吆喝是小时候不经意间学会的",谈起童年,武荣璋的语调里带著老北京自豪。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就喜欢唱歌、唱戏,当时的流行歌曲明星周璇的歌,他几乎都会唱。

  老北京叫卖又称货声,俗称吆喝,是北京市特有的汉族民俗文化。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基于北京胡同这一特殊的居住形式,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从语言、韵律、内容和反映的汉族民俗风情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易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或高声叫卖,"吟叫百端","夸所挟以求售",或利用各自不同的器具所发出的音响招揽顾客,这些器具即"响器",发出的声音称"代声"。打鼓的,卖香油的,修脚的,行医的,卖豆腐的,修扇子的等都是不用吆喝的,又称"八不语",也有叫"三不语"的,指的是卖鸡毛掸子、卖棺材、剃头的不吆喝。这是一种回荡在日常生活中的市井之声,击响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老北京商俗。

  20世纪20年代,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了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他在北京听到的小贩们用以招徕生意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理发师手中的钳形铁铉会发出颤巍巍的金属声响,这是定音叉,磨剪子戗菜刀的是吹长号,而收购废品者则使用小鼓。每一种乐器代表一个行当,坐在家里的主妇们只需听声音就能知道卖的是什么。

  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的叫卖很快趋于绝迹。

  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北京叫卖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出现了张振元、张桂兰、臧鸿、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2005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