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色字“红木中国市场观察”即可免费订阅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家具文化作为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几千年来,通过祖先们的劳动创造,逐步形成了一段段各具风格特色的独特形式。对历代家具的研究,会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等。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对东西方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世界家具体系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1405年,即明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率领浩荡的船队首次奉命出使西洋。谁也不曾想到,、几十年间先后出访七次的远航船队,在日后的几百年中,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使得红木家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郑和七下西洋,途经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和非洲东海岸,给这些国家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而每次回国,都带回红木做压船舱之用。
其中木质硬重、结构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制造成家具、工艺品及园林设计建筑,其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因此,成了专供皇宫帝后们享用之物。
传说,明王朝不仅从全国各地挑选优秀的木工作为工部官吏,官拜工部侍郎、尚书之职,而且还曾经有两位皇帝亲身参与过制作家具,其技艺之高明甚至超过御用工匠。红木家具便在这样的滋养下迅速发展。
后来,随着航路的开放.红木大量输入及明王朝的覆灭,红木家具才流散到民间,成为高官富贾追捧之物,普通百姓依然无缘接触。
木材的优劣决定了家具的品质。正是郑和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料,促进了明中期以后直至整个清代细木家具的发展。也正是这些名贵木材,将中国古代家具数千年的历史推向顶峰。
可以说,是明清家具的独特魅力成就了红木的王者之气,而红木也以它的凝重、素雅演绎了明清家具在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时代辉煌。
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典家具造型别致名称也意蕴非凡。八仙桌何以由来?去宾馆为何叫下榻而不叫上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二。
【榻】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易主频繁。所以,他非常担心周围这些个拥自己登上皇位的人是否有一天也要杀自己而代之?于是他就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个榻呢,显然是用来睡觉的。
上面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典故。接下来呢,我们再来说说“下榻”。
下榻,直译为把床放下来,现在意思为在某处寄宿。 语出《后汉书·陈藩列传》。那么,它为什么叫“下榻”,不叫“上榻”呢?
这就有个历史故事了。早在宋朝年间,豫章郡(今南昌市)太守陈蕃,性情耿直,是一个非常廉政的官,为官清明,重视贤才。他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他专门设专榻。
他平时不喜欢接待宾客,但是家里却预备了一张榻,专门为一位贫穷的读书人准备的,只要那位读书人来访他便热情接待并留宿。平时,陈蕃就把那张榻吊起来存放。 那位读书人就是很骨气的徐稚,徐稚不愿作官,自己种庄稼过日子。因此,陈蕃非常尊重徐稚。只有徐稚到陈蕃家里来,陈蕃才把吊着的床放下来,留徐稚在这张床上就寝。后来人们便把陈蕃这种举动叫做“下榻”,表示对贤者、贵客的尊重。
他这榻平时是挂在墙上的。来了重要的客人,他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让你睡觉,所以叫“下榻”。
如果当时他要挂一床在墙上,那就叫“下床”了。所以,“下榻”是这么来的,是非常古的一个词。
【八仙桌】
八仙桌,八仙桌,中华民族传统家具之一。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方桌,特指桌面四边长度都相同的桌子。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汉族民间雅称八仙桌。八仙桌的起源已经无从追究,但是,民间有很多关于八仙桌的美好传说。我们今天就来择其一二来说。
相传,以前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吃,大热天,晒得满头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湿。
一天,有一家娶媳妇,中午摆饭时太阳变得火热起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亲戚朋友们个个被晒得满头大汗,但刚摆了两轮,天上乌云滚滚,下起瓢泼大雨来,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大雨刚过,来了一帮人,自称是这家远方亲戚,一人骑驴,一人拄拐共八人,见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来吃酒的亲戚们也被淋得不成样子,便问主人家,为何不摆在屋里吃,主人说,石板太重,不便搬动,木头在屋里又顺不转,只能在外面将就些。几位远方的“亲戚”问明原由后,一合计,决定为好客的布依人家创造一个好的办酒环境,让亲戚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里吃饭,不遭日晒雨淋。
于是,几位“亲戚”叫主人把地下的饭菜收进灶房,又叫亲戚们把淋湿的衣服换掉,暂时不要到堂屋来。等亲戚们换好干衣服再来到堂屋时,只见几位远方来的“亲戚”已在堂屋摆上了一大排整齐的木方桌,四周还放上木条凳,请亲戚们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饭。主人见状后,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请几位“亲戚”到加神脚的那一张桌坐下吃饭,嘴里不停地念:“我的天哪,你们真是神仙哪!”嘴里念着,手边摆酒菜,等将酒菜摆齐后,几位“亲戚”突然不见了。这时所有的亲戚都感到奇怪,说他们可能就是仙人,有心来帮我们布依人家办好事的。据说这几位“亲戚”确实是天上的张果老、铁拐李等八位仙人。
后来布依人家就称这种桌子叫“八仙桌”,凡是办酒或亲戚朋友来,都用这种桌子摆饭吃酒。为了纪念八仙的功德,平时有好酒、好吃的东西,布依人家都要摆在家神脚的八仙桌上,表示对八仙的祭祀。
还有传说为,八仙结伴云游天下。有一天,路过杭州,听人说杭州有个画圣吴道子,就一齐来拜访。
吴道子正在家中作画,忽见八仙来拜访,忙上前把他们迎进房内,海阔天空的谈论起来,不知不觉天已暗了下来。吴道子想:难得八仙光临,要招待他们吃饭,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可是,这么多人没有一张大桌。吴道子灵机一动,大笔一挥,画出一张四角方方的桌子,正好够坐八个人,高高兴兴地吃喝起来。吕洞宾问吴道子:“吴先生这张桌子倒很实惠,叫啥名字?”吴道子想了想说:“我为你们而作,就干脆叫八仙桌吧!”
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基本完善,分为有束腰与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的工艺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缩进去的,而无束腰的即四腿直接连着桌面。至清代时,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龙、浮雕吉祥图案等装饰性的部件,美观性很强,做工很精巧。
八仙桌结构简单,用料经济,一件家具仅三个部件:腿、边、牙板。桌面边长一般要求在0.9米以上,桌面边抹都做得较宽,攒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面心板通常为两拼,(在湖南湘潭一带,面心板一般为三块),桌面心后面装托带,以增大桌面的牢固度及承重度。
从结构和用途上讲八仙桌的流行存在着很大的必然性。普遍认为在大型家具中八仙桌的结构最简单,用料最经济,也是最实用的家具。其使用方便,形态方正,结体牢固。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有极强的安定感,这也使得八仙桌成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无论厅堂装饰的典雅还是简单,甚至粗糙,只要空间不是特别逼仄,摆上一张八仙桌,两侧放两把椅子,就会产生非常稳定的感觉,如一位大儒,稳定平和。
【太师椅】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当时有个官员叫吴渊,很有眼力见儿,喜欢拍马屁,赶紧把头巾捡起来给秦桧戴上。随后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一个大奸臣,一个马屁精,无意中为中国家具史留下了一笔遗产。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到清代,就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太师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在同时代的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也象征着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小编整理修改,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私信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