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讲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豪门旧户、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而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悠悠然地过着。庙会、堂会依循旧例;东城、西城一如往日。人情冷暖、旧京风华扑面而来。然而卢沟桥一声枪响,北平淹没在战争烟尘中。
作者: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当初乍一听书名就觉得这肯定是武侠小说,而我从小连经典的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没看过,可见对类似题材没什么兴趣,随手翻开书,却有一大段文字吸引了我“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子,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的好玩意儿。”哟,都是好吃的啊,光是这一串名字就弄得我心痒痒了,可见或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枯燥?凭着对美食的热爱,我翻开了这本“武侠”小说。
《侠隐》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侠士李天然为师门报仇的故事。身为太行派的弟子及第三代掌门人的李天然,亲眼目睹了大师兄被劫杀,满门被灭。而一个美国医生救了他,并将他安全送到美国,五年后,李天然回到北平,那一年,是1936年,也正是这一年,国内貌似平静的时局下实则暗潮涌动,日本人势力逐渐扩大,抗日活动也开始展开。家国仇恨的叠加使李天然倍感压力和迷茫。他是江湖人士,这种暗杀和仇杀在武侠故事中屡见不鲜,所以他绝不会去求助官府,自己的事情,自己料理。江湖有江湖的正义和规矩,王法不王法,民国不民国,都无关紧要。
如果你把《侠隐》当作武侠小说来读,会失望。书中对于武功的描写仅仅是蹭的就上了房唰一下就出了掌,干净利落,毫不拖沓,也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推理破案小说来读,也会失望。推理所需的情报在不经意间已给你全盘托出,最大的悬念没有几章都自己揭开了。如果你把这本书当作历史记述小说来读,肯定也会无语。虽然那是个风云瞬息万变的时代,但是书中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律采用侧面描写,哪怕是“七七事变”,也需要读者自己通过前后文推断出时间。如果你想要了解江湖秘史,很可惜,所谓“侠隐”就表示这“侠”已经隐没在世代之交了……我相信作者更多的是写一座城市的古老风貌,是一节古老文明的渐渐消逝,更是一种无处找寻的怀旧情怀。作者在意的不是人物情节和武侠凶杀,他竭尽全力地描绘着一座曾经真实存在的城池,一砖一瓦,一声吆喝一盘饭菜都细细道来。这种文章的难度比架空著作要大的多,因为这座城市是真实的存在过,而这种情怀至今仍有传承,也许这记忆就埋藏在哪位捧着这本书的读者心中,作者不能辜负自己,也不能辜负同他一样有老北平情怀的人。
所以看这本书,急不得,它最适合你在满是闲情逸致漫无目的单纯为了打发时间的时候看,只有这样的心不服气不燥,才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少小离家的作者传达出的,对于故乡北平的眷恋、对于旧时光的怀念。作者出生在1937年,所以小说中描写的其实是他也没什么记忆的北平,更多的就成了作者在创造一个属于他的理想中的城市,而我,也正被此打动。我喜欢中国一切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北京、南京、西安,其实也说不出具体是因为什么,但我就喜欢那种因为历史的沉淀给城市渲染上的或磅礴或悲凉的气氛。而《侠隐》这本书中就一直渲染着这种氛围,哪怕是“春节”这一本该团圆合家欢的愉快
日子,也被“街上热闹极了,真也都不怕冷。他很快进了烟袋胡同。里头黑乎乎的。”“西山远远近近的一座座山岭,一道道山沟,全叫冰雪给封住了,一片银白,开始西下的太阳把这片白给照的特别耀眼。空山之中,只有那一阵阵的风声,和那四匹小毛驴十六个蹄子的踏雪声。”这样的描写添上了一丝伤情。
北平的闲
我之所以喜欢那个年代仍称之为“北平”的城市,有很大一部分是羡慕那时普通人的悠哉悠哉的生活,其实那段时间的北平并不太平,但不论是我从小接触的许多影视剧、小说或是这本《侠隐》,无不体现出了那暴风雨来临前,寻常百姓的平淡幸福,和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浓浓的人情味。
书中有一段描写我特别喜欢“他隐隐有一点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没个家。自从师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没家了。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街边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上抽着烟袋锅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是啊,就是这股家的感觉,这一段只是普普通通的写了写街上的人、街边的景,但也就是如此平淡的几个词,让人心里也暖暖的,这就是一种温暖、温馨的味道,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城市的。
“街上人不少。有的赶着办节货,有的坐着蹲着晒太阳。两旁一溜溜灰灰矮矮的瓦房,给大太阳一照,显得有点儿老旧。北平好像永远是这个样儿,永远像是个上了点儿年纪的人,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大街上挺热闹。路上来往的人有说有笑,优哉游哉,连干活儿的都不急。这儿的人真会过日子。”“也不知道从哪条胡同里,悠悠远远地,婉转凄凉地,传出来长长的一声‘夜壶·······’他突然无法解释的迷上了这宁静的古都。”书中,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到北平的人们悠闲宁静的生活,那是一种老北京人的从容,是现在的北京丢失的东西。所以我也和作者一样怀念那时的北平,白天穿梭在热闹的胡同里,胡同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小玩意儿,饭馆门口站着伙计招呼你进去吃饭,老人家们坐在自家院子门口跟邻居闲聊,北平的人们淡然、从容,它值得怀念的地方,在于能够容你置身其中,给你一个家的感觉。现在的北京人,不,更多的其实只是在北京谋生的人,现代人早都没有了家乡,也没有了热血,独自漂泊在江湖,怎么会有时间驻足享受生活,每天都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连走路的步伐都带着焦急,人比过去多多了,商铺也又大又繁华了,却让人心里热闹不起来。书中的李天然可以整天慢慢地走,从胡同到鼓楼,上地安门大街,拐个弯到皇城根。街上、小胡同里,处处弥漫着食物的芬芳:巴掌大的猪油葱饼、爆羊肉、炒肝儿、灌肠、烧麦、包子、打卤面……随便走入一家馆子,坐下,先来一壶茶,润润喉咙,同时等着店家把可口的食物送到你面前。若是不进馆子,小摊贩的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也是满足胃口的好玩意儿。回到家,四合院的门一关就是个自己的小天地,外面的尘杂喧嚣丝毫也别想进来。坐在院内的藤椅上,你可以安安静静地想很多事情。
也正因为这份闲,给书中的李天然带去了一丝不一样的侠者气息。他渴望爱情,渴望一个真正的家,他有着与江湖侠者不那么相称的感性。这也无可厚非,书中有一段话可以说向我们展现了李天然为何对家庭如此看重——“来逛的人,除了几个小子在叫在跑之外,个个都那么慢腾腾的瞧瞧这儿,看看那儿。李天然觉得他已经没这个福了。你要在北平真正住家过日子,才会有这份闲情,才这么悠哉,才这么清平世界。”可见,这北平的闲,是多么带给人心灵的寂寞啊。
北平的物
老北平最迷人的就是它的景物。遍布城内外的古迹名刹,宫殿园林,千万的胡同人家,还有那一大圈城墙,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这里曾是六百年的古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来头。书中,我们随着主角复仇的脚步走遍北平的各个角落,干面胡同、月牙儿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白菜猪肉饺子、灌肠、炒肝儿、豆汁儿……所到之处,老北京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因为自幼便离开北平,在书中花了许多文笔细致的描写自己理想化的北平,但对我来说,它所描绘的细节、烘托的气氛、每个事物所带的气息都已经渲染到已经足够信服的程度,这样的古都确实使我着迷。可作者似乎还有点不放心,他先是用外国人做例子铺垫了一下,“有的是因为这儿的日子太舒服了,太好过了。有的是因为已经给揉成了一个北京人。别说回国,叫他去南京他都住不惯,干脆在这儿退休养老。”后头更干脆叫个外国友人出来现身说法:“这个时候,有钱有闲,住在北平,可真舒服……颓废是有点颓废,可是真舒服……唉……那象牙小壶,那黑黑褐褐的烟膏,那细细长长的针,那青白色的鸦片灯,那个老古董烟床,那个伺候烟的小丫头……我看不到十八,可真会烧,手又白又巧,一个一个小烟泡儿,都刚好塞进烟锅儿,再给我点上……啊……那股味儿……带点油香,像烤核桃仁的香味,还带点焦味儿……啊,一口下去,两口下去,比抓痒还舒服,比打喷嚏还过瘾,你全身都酥了……”如此烘托点染,大概作者的底气就更足了。
其实你若是叫我概括一下我到底为何钟爱北平的物,我说不出来,因为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只能用书中的描写给你举例子,“两旁那些灰灰黑黑矮矮的房子,在夕阳之下,更显得老老旧旧破破。”“有家卖元宵的铺子正在放烟火,快过去了,没看出来放的是什么。四周的人还在叫好。李天然在人群里挤了挤,买了四个纱灯。什么大闹天宫、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红楼二尤,画得又细又好。”“四合院儿真是安静。这么小小一个院子,方方正正,天井那儿的树有槐有榆有枣,都有三四个人高,鱼缸里有鱼,花盆里有花····影壁,垂花门,配上那朱红的回廊走到,立柱横梁。”多美啊,这里有无所不在的悠久传统,无所不在的精美文化,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这古都代表的一切都那么迷人。
我最近一次去北京,是今天年初冬天艺考的时候,我满怀期待的去了著名的南锣鼓巷,都说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可是去到那里跟我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全都是崭新的大红门崭新的石砖,胡同两边的店铺牌子都是一模一样的红底金字,有酒吧有咖啡店有蛋糕店有精品店,全是十足现代的东西。唯一让我感觉身处北京的,是在另一条偏僻一点的胡同里,有一个炸酱面馆,面馆门前有好几张长木凳,门口有个拿条毛巾的服务员。我知道我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化历史的痕迹,可是作为国家保护的,号称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胡同,就这样变得不伦不类。好几年前就说要保护老北京建筑,保护传统四合院,可最著名的我们都保护不了,如何指望人们还心存情怀?
就像人一样,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个气质就是城市里的每一个物件所赋予的。北平有它的宏伟、有它的悲凉、有它的平静,可我现在就要看不到了,难道以后只能从这些书里找寻寄托吗?未免太凄凉了吧。
北平的梦
一个城市也寄托着无数人们的梦想。蓝兰想要学医、想要出国念书深造,再回国做贡献。蓝田不顾父亲阻拦,毅然报名参军。、、当然也不乏为日本人做事的。而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李天然的梦想就显得有点狭隘——为师门复仇。所以到了书的后半部分,战争即将打响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天然顿了下,“山本侮辱了我们整个武林。”马姬张大了眼睛,“对不起,天然,我没有听清楚,山本侮辱了谁?”她等了几秒钟,看他还是没有反应,就又补了一句,“原来山本侮辱的是你们整个武林。”可见,一直以来,李天然都仅仅是在寻私仇,什么抗日、,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自私吗?我并不愿意这样说他,对于从小以武林为整个世界的李天然来说,江湖才是他的梦,只不过恍然间这梦就要碎了,他不想把自己的事弄得那么复杂,他依然梦想着复仇完就跟心爱的人一起,继续做个隐居山林的侠士,即便这个时代不再需要这样的人了。李天然一直坚持着不用现代枪支器械,但最后他用杀死仇家或许说明了什么,李天然的心中或许也有着对于逝去武林的悲凉与无奈吧。“家仇”已消“国恨”又当如何?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剩下的只能留给我们自己想象了。
北京这个城市从古到今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它包容、开放,容得下所有人的梦想,也正因如此,现在的人们也喜欢去北京寻梦。我爸爸的大学在北京,我问他当初为什么不留在那里,要跑来广州。我爸说,北京是个努力奋斗的地方,压力太大,而广州适合生活。现在的北京如此,但我相信老北平必定不是这样。
这本书可以称上是一位海外游子的还乡之旅,一部对于尘封记忆的哀悼之作。慵懒的、安逸的、再也无法复原的老北京风情跃然纸上。张北海笔下的北京,不同于老舍笔下,贫穷而残破的北京,更像是林海音和汪曾祺的北京,充满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和温情。我所爱的、所怀念的那个北京,也大抵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