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斛镇南村田边里,村子的深巷里有一座台山人称为“楼仔”的二层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洋楼建筑。这座占地约200平方米,墙体是用木板按墙体的厚度混合工字铁,钢筋、桶装水泥、石仔灌注而成,平面显“凸”字形的楼房在周围的青砖瓦房中显得尤为突出。
▲王宅外观
从楼顶上留下的字迹看,“楼仔”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据屋主的亲戚介绍,这是田边里人王敏达年青时背井离乡前往加拿大满地可(蒙特利尔)谋生,赚了钱后于1932年回到乡下,根据其妹妹王瑞棠提供的图纸建成的。因为王瑞棠的公公陈肇大在都斛江宁村按从南洋带回的图纸建成一幢“楼仔”,王敏达看过后觉得好,因此仿其样式在南村再建成同一个模样的“楼仔”。
▲楼顶女儿墙
从开在房屋旁边的门口走进去,是三间只有一层的青砖瓦房,从前分别为厨房、工人(婢女)房和杂物房。穿过厨房,是一个不大的庭院,种着铁树、紫薇等植物,原来还长有一棵胸径30多公分的番石榴,后来砍掉了。
▲楼仔外墙
开门进屋,里面宽敞明亮,一楼设有大厅和两个房间,还挖有一口水井。井中原来有外国生产的手摇水泵和直通天台的水管,以供应天台各种花草,盆景和大小水池养鱼,养菱角之用。
▲花盆架
据说原来还有牢固的铁门、铁窗,若山贼来了,关上门窗,屋里有水、有粮食,仍可以生活一段时间。可惜铁门、,拿去炼钢了。
2010年4月20日,这座沉寂多年的老房子因王敏达的孙女王少英、王少芬姐妹俩的到来热闹了起来。
▲2010年王少英姐妹回乡祭祖
“祖父、父亲,根找到了,家找到了,我们终于回来了!”姐妹俩在仍保存完好的祖居,把从美国带回来的祖父母王敏达、李群宝以及父母的合照挂在祖居的中堂,曾祖父母王祚烈夫妇的大幅相片旁边,然后按照传统的仪式用三牲拜祭祖先。
▲挂在中堂的王祚烈相片
1944年,王少英出生于都斛镇南村田边里。1岁开始随父母辗转广州、香港生活,后在美国定居,此后再没回过家乡。由于各种原因,父母亲想回家乡看看的心愿也一直未能了却。其父亲、王敏达的儿子王景猷临终时嘱托姐妹俩一定要回到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多年过去了,六十多岁的王氏姐妹虽然已经退休,安享晚年,但父辈的嘱托却一直挂在心头。由于少小离家,王氏姐妹只知道自己的家乡在都斛南村,而具体的地址却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家乡是否还有亲戚,因此回乡探亲拜祖的夙愿久久未能实现。为了回乡寻根,她们每次去美国唐人街的餐馆吃饭,就向人了解是否知道都斛南村这个地方。但是两年多过去了,仍然没有结果。后来她们偶然见到父亲留下的书报中有《都斛侨刊》,便写信将祖辈的情况寄给侨刊社,请求协助。都斛镇有关部门随即在南村进行查询。经过调查,找到了其祖居及亲戚,原南村村委会书记王兆亮,并将查访得到的消息告知姐妹俩。
2010年3月26日,次女王少英专程由佛罗里达州乘飞机到麻省王少薇家,一齐到邻近的康州的四弟王健牲家,再驾车到纽约找到了曾在“楼仔”居住多年的堂兄王仕祥,听其讲述家族世系和在家乡的亲戚情况。
▲为王氏姐妹介绍家史的亲戚王兆亮
王氏姐妹很快就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姐妹俩虽只会看简单的汉字,但因从小与父母亲一起生活,都会讲一口标准的都斛话。当王氏姐妹从亲戚王兆亮手中接过《王慎德堂家谱》,并在家谱看到祖父和曾祖父的名讳时,更是喜出望外。她俩在祖屋拍摄了很多照片,说要将照片带回美国,让远在美国的亲人睹物思乡。
参观了祖居,她们又来到祖祠……。临别时,姐妹俩与乡亲一一合照留念。接着,姐妹俩又去都斛镇白石村找到了母亲陈月婷的祖居。
现在,虽经几次维修,这座无人居住的华侨房屋,仍出现漏水和混凝土剥落等破败现象,房屋不知道还能保存多久。但不管怎样,王氏姐妹的寻访,都为这座房子写下了一个关于“根与寻根”的故事,让家乡的人们记住了一个家族对故乡的情愫。
来源:台山市旅游局
责编:新
编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