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杭州交通91.8综合发布
来源:鳗鱼君(dskbmanyuedu),已获授权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年前,10年一现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在故宫武英殿展出,引发了一个热词,叫“故宫跑”。为了一睹画作真容,数以万计的艺术爱好者起大早,排长队,宫门一开就冲刺跑向展厅。
眼下,“故宫跑”又来了!一幅媲美《清明上河图》的神作最近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这幅名为《千里江山图》的北宋名画,虽然知名度远不如前者,但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甚至比《清明上河图》还难看见,故宫此前一共就公开展示过3次。
有很多杭州人组团打飞的去看这幅画,从事文物工作的刘小姐在展览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去感受过排队热,自带干粮排了三四个小时的队,终于进了展厅,展示柜的玻璃上已经盖满了观众们为了近一点而留下的鼻子印,依然觉得超值,“至少比排奶茶有意义得多了吧。”刘小姐说,如果长假有时间她肯定还会再去,“根本看不够,跟看印刷品画册是不一样的感受。”
为避免观众盲目排队,故宫现在已经对《千里江山图》展览实行分时段领号参观。是的,就跟人气餐馆取号等位一样,全天分16个时段“放号”,每半小时放行该时段的150名观众。这意味着,每天只有2400人能一睹《千里江山图》的真容。
11.9米 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
一般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印象,就是素雅的黑白色调。但《千里江山图》属于青绿山水,用的是石青、石绿色的矿物颜料,描绘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山峰层峦叠嶂,奔腾起伏;江水烟波浩渺,平远无尽;山水间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楼阁亭榭,细微处可见众多画中人物在行旅、幽居、捕鱼、观水、游玩。
这幅画一共有11.9米长,比5.28米的《清明上河图》要长一倍左右,成为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因为矿物颜料的特殊性,颗粒的矿物质颜料打开一次就会有一定损坏,说白了就是看一眼少一眼。出于对画卷的保护,上世纪共展出过2次,2013年才首次全卷展出。
画家是位18岁天才少年
二十出头就过劳死
《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很传奇,它的作者是一位18岁的天才少年。他叫王希孟。
他的老师名气很大,叫赵佶,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艺术造诣了得,是历史上有名的不爱江山爱艺术的皇帝。宋徽宗在位时的翰林书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以绘画技艺的高低来定画家职位。考试共设六科: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木屋。
关于王希孟的资料极少,北宋权臣蔡京为《千里江山图》作的跋文里说他只有18岁,曾在宫廷画院做学生,后来进了文书库。文书库即档案馆,只承担抄账、编目等活。但年轻的王希孟显然更喜欢画画,多次献上自己的画作。很快他就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并且亲自指导他绘画。
有了豪华导师加持,王希孟更拼了,他开始着手画《千里江山图》,没日没夜赶工,整幅画的面积加起来有60多平方米,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最终一画成名。这幅画就被皇帝赐给了蔡京。
然而,年轻的身体也经不住熬夜加班,长时间的透支体力,几年之后,积劳过度的王希孟便熬干心血而亡。绘画史上就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密传,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其遗迹只此耳。”说的就是天资极好的王希孟,得了徽宗密传,呕心沥血画了这幅《千里江山图》献给皇帝后,没多久就去世,年仅二十几岁,留下的画作只有这一幅。
《千里江山图》灵感可能来自鄱阳湖和庐山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的山水?以王希孟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应该来不及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但这确实是一幅写实山水画。
根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书画专家余辉研究,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鄱阳湖畔的庐山有此特点。
画中出现的植物如竹林、樟树、桂树等和竹制品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还有用竹篙撑船、挖河泥等劳动场面,显然是江南湖区。
画中的建筑样式很丰富,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曾经研究图中各类建筑的类型、构造和用途,确定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有利证据之一是图中的木构长桥。
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傅熹年认为,十字形建筑是唐宋时期流行的样式,该长桥的原形极可能取自于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吴江区)的长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
传统瑰宝,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