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征兵季。听着强军兴军的号角,又有无数有志青年带着深藏心底的英雄梦投身绿色军旅。有人说,军营是熔炉,进来是铁,出去是钢;有人说,军营是航船,升起理想之帆,驶向生命远程。今天,让我们看看西部战区空军这两名年龄不同、经历迥异的青年,在军营得到了怎样的砺练、蜕变和成长。希望他们平凡而不凡的成长历程,激励更多热血青年从军报国,来军营砥砺忠诚品格、锤炼军人血性、提高打赢能力,用勇敢和担当在战旗上写下铁血荣光。
1986年10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执行高原实兵演练、,西部战区空军某通信旅机动通信连导航班副班长、四级军士长王有柱有句口头禅——
我不是许三多
■胡晓宇 肖 瑛
“别叫我许三多!”
时隔多年,,还记得王有柱喊破音的怒吼。
那是2007年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首播,从河南省邓州市九龙乡王营村应征入伍两年多的20岁的上等兵王有柱,在部队一夜爆红。
小眼睛,小个头,一笑大嘴岔子咧到耳朵根……活脱脱和许三多一个模子刻出来,名字也一样土得掉渣,竟还“颜姓俱撞”!
“问问是不是王宝强的亲戚?”这雷同甚至引起领导侧目。
王有柱沉着脸,黑眼仁“嗖”地斜到三角眼的最高处,狠狠盯着大呼小叫的人,这使得他更像一个“愤怒版”的许三多。
因为长像酷似,大家都叫王有柱为“许三多”。
不抛弃不放弃是王有柱的座右铭。
说起来,是爹为了圆自个的从军梦,把他和哥先后送到部队的。他讨厌许三多,讨厌他那傻不拉唧的表情,那不知进退的轴劲儿。他喜欢成才,许三多只有部队一条道,成才多灵光,不管到哪儿都能混出个人样。
“村里人都说你跟你哥一样,当两年兵就得回来,你学学许三多,替老子争口气!”爹在电话里哽咽,原本真想着当两年兵就回家的王有柱,对着听筒呼哧呼哧地喘粗气,许三多三脚踢不出个屁来,自己聪明好学,新兵训练是标兵,专业学习是优等生,在连队是重点培养对象,凭什么要去学一个靠苦干傻干熬出头的“瓜货”?
“许三多!你爹又骂你龟儿子啦?”刚看完《士兵突击》的战友们嘻嘻哈哈地笑闹着,王有柱“咚”地一拳砸在墙上:“别叫我许三多!”
“我不是许三多!”从上等兵到中士,王有柱都在刻意摆脱这个符号,想以“高智商”与“高情商”彻底与许三多剥离。
王有柱在维护装备。
王有柱驾车执行任务。
那年改学汽车驾驶,晚上学习室坐满了加班的战友。王有柱挂着耳机,嗑着瓜子,悠闲地敲敲这儿、拨拨那儿:“这点书还用得着加班背?看把你们笨得!”
熄灯了,他在被窝里弓成虾球,拧开手电,一边警惕地斜窥查岗干部,一边悄悄默背汽修知识,枕边摆着一本“道具”小说。他宁可被抓住看小说,也不想破坏“高智商”的形象。
“他们都羡慕我过目不忘!”如今,他教育徒弟时语气坚硬:“你必须很努力,才能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捧着“优秀学兵”证书,王有柱轻松地进了小车班。他提醒自己,不要犯成才的错误,给领导敬什么烟就得给战友分什么烟。
“你不小了,钱不能这样乱花!”原团政治处主任翻看着他月月归零的存折,蹙起了眉头。
“我没乱花,总要维系战友感情嘛!”
“都说你像许三多,你看许三多是靠金钱赢得尊敬的吗?”
王有柱低下头,眉头拧成一团,指甲掐着掌心,嘴角无声地嚅动:“我不是许三多。”
主任知道他最烦别人说他像许三多,笑着把存折塞回他手里:“好!我跟你打个赌,看你把钱管住了,战友感情散不散!”
通往高原演习场的道路,被前面的装备车压成了纵横交错的沟壑,骤然而降的冰雨把路面冲得玻璃般湿滑,王有柱紧紧把着方向盘,用心感受着轮胎的抓力,小心翼翼驾车驶过高高低低的坑洼……这是他第一次被抽调驾驶大型装备车,随机动通信分队执行实兵演习任务。
“有柱,辛苦了!提提神!”旁边坐着的分队长,“啪”地点燃一根烟,轻轻塞到他嘴里。那一瞬,王有柱倏然明白了主任的话,许三多和成才殊途同归,最终让他们赢得尊敬的,是毅力、能力,还有军人的担当。
“在演练场上驰骋,才是我当兵的意义。”奔袭雪域“战场”数月,脸晒脱了两层皮的王有柱,没有花掉一分钱,却向连队递交了转开装备车的申请。
战车隆隆,车轮滚滚。短短数载,这个不喜欢许三多的年轻人,“看着很轻松”地,成长为骨干、班长、特型重型装备车首选驾驶员。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执行重大任务20余次,实现着从“许三多”到“王有柱”的突击。
“看着很轻松”地,他赢得了5次“优秀士兵”,却多次与立功擦肩而过,王有柱笑着甩甩手:“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就是我!”
王有柱进行体能强训。
胜利的喜悦。
今年初,所在单位编制体制调整,王有柱从汽车连班长变为机动通信连导航班副班长,岗位要求一专多能,他得管理和培训全连驾驶员、精通各型装备车的驾驶维修,还必须迅速掌握导航专业技能。
夜静灯明。学习室里,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有柱和新兵们一起钻研着教材。对“许三多”这个符号的偏执,早已随着“不加班”的神话一起消散。“嚓嚓嚓”写着笔记,他头也不抬地怒怼又叫他许三多的战友:“没本事,像谁都白搭!”
“做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有战友见王有柱的床头卡上写着这句格言,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名刚入伍时只想在军营待两年就回家的四级军士长,黑眼仁“嗖”地斜到三角眼的最高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摄影:肖瑛
1987年8月出生,2007年12月入伍,执行空军体系对抗、实弹战术演习、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近十次,每当问起为什么当兵,西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某营上士、卫生员王雷总说一句话——
喜欢你没道理
■黄 博
“喜欢!”
,上士、卫生员王雷“入伍动机”一栏里这两个字简洁醒目。
“就是喜欢呗!”正是这份看似没道理的喜欢,让这名四川雅安籍战士,与部队“有缘千里来相会”。
“当啥子兵嘛!家里就你一根独苗,江苏的药厂已经找你谈合同喽,赶紧办正事!”王雷2006年夏从重庆一家药剂学校毕业时,火急火燎跑回家跟父母商量去当兵,没想到遭到阻拦。
作为卫生员的王雷在给战士检查身体。(杨燕瑜摄)
转眼一年半匆匆过去,王雷在药厂带出了生产线上最强班底,每批药品给药厂创收300多万,一路平步青云当上了项目负责人。然而,他的眉宇间总锁着一丝失落,熟悉他的朋友知道,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军营。
“喜欢军人!喜欢军装!”辞职、入伍。绕了两年弯路,他还是回到最初梦想,投身绿色军营。亲朋好友满眼疑惑,他内心坚定如铁。
“留队义务兵想学车或者上学的可上报支部。”当兵一年后的一个午后,连队的这则通知让王雷脑子转了起来,“学车只能留一阵子,上学却可以在部队长干,可家里想让自己早点回去……”
“当兵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军装一辈子只穿这么一回。我要去上学!我想在部队长干!”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母亲有些急了:“怎么不听话!不是说当两年兵就回来吗?”他接下来的话让电话两头同时沉默:“我就是喜欢!”
,2012年初夏毕业分配到新单位当上了雷达操纵员。部队艰苦严格的砺练,让他心中那份纯粹的喜欢愈发浓烈。
卫生员王雷在给战士进行治疗。(杨燕瑜摄)
进行“消杀灭”工作。(李伟摄)
雅安挺住!芦山加油!从军校毕业第二年的阳春,大地无意间伸了伸懒腰,却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陷入噩梦。“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王雷和他的战友们成为第一批赶到灾区的空军地面部队。
王雷是队伍里唯一的雅安本地人,他带领大家爬山头、涉险滩,穿越塌方的路段,躲过飞落的山石,直达震中,为开辟“生命通道”争取到宝贵的时间。这时,王雷刚晋升中士4个月。
地震过后,大地一片残垣断壁,救人过后便是灾后重建。王雷手拿刮刀,劈砖、砌墙、抹水泥,帮助老乡修缮房屋猪圈。他心里清楚,这家老百姓啥都没了,只剩下这头老母猪,安顿不好老百姓心里咋会踏实?
“解放军同志,吃点东西。”“解放军同志,喝口水吧。”忙完一户,满头大汗的王雷摇摇头,挽了挽袖子又到附近人家帮忙。
灾区帐篷学校建起来了,王雷又当起了“解放军老师”,每天给孩子们上课、教歌。“叔叔,我以后也要当解放军!”听到这话,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喜欢军人这个称呼!”在灾难面前,“解放军”仿佛代言了生的希望,听着耳边一声声呼唤,王雷心里明镜般清楚:解放军不单单是一种称呼,更是老百姓的信任和嘱托。
“儿子,你们军人是好样的!老妈为你骄傲!”在医院工作的母亲在抢救伤员间隙没有忘记鼓励他。不知从何时起,他对军营的喜欢影响了全家。就在几天前,一辆救援军车因道路垮塌翻倒在路边,母亲招呼乡亲们救了一车官兵。
挂了电话,王雷心里暖阳般明媚。父母的支持,百姓的期望,让他纯粹的喜欢中又注入了大爱情怀。
警卫员、雷达操纵员、电话班长、有线电话员、卫生员……入伍10年,他换过3个单位,干过13个专业岗位,成为战友眼中的“全能战士”。时光荏苒,他砺练着、体会着、成长着。如今,问起他为啥当兵,他还是干干脆脆俩儿字:“喜欢!”不过,这喜欢中多了一份责任在肩的厚实。
为紧张训练了一天的官兵做理疗。(李伟摄)
今年6月,王雷到医院看病。正在彩超室门口排队,倏地,看到一位老太太裤管里淌出大股鲜血,陪同老人的儿子吓傻了。
“让一让!让一让!”他抱起老人冲向急诊室。因抢救及时,大出血的老人脱离了危险,王雷却拖着病体悄悄离开。
病愈后,这名叫黄春花的86岁老人辗转找到王雷部队送锦旗,“助人为乐活雷锋,军民鱼水永相传”几个大字,让王雷的心滚烫如火。
“没办法!就是喜欢!我要在部队干到干不动为止。”随着编制体制调整,面对新装备带来的新挑战,王雷又把眼光投向了战斗岗位……
练武强能。(李伟摄)
中国空军网
投稿邮箱 | kj@81.cn
新闻交流讨论群 | 597212312
快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啊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牛锐利
责任编辑:杨妮娜 罗亮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中国空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