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赤城
关注赤城旅游局官方微信,带你领略赤城美景!
胜海寺
(胜海寺)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大概是灵山秀水吸引古人在此说法修道之缘故吧,长春沟盛海寺,从山门到盛海寺需要走3公里的土路,沿路会看到有多个休息凉亭以及一座仿古七层六角亭,都是近期所建,供游客们休息,欣赏沿路美景。
(胜海寺七宝塔)
进入景区半途,一座翘角飞檐的仿明式塔立于路边。此塔称为七宝塔,由青砖砌筑七级密檐18.8米高。七宝塔虽为新建,比很多修复的古塔还有韵味。——驴友胜海寺游记
(胜海寺清代塔林)
长春沟深处的7座墓塔,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塔高4.2米,塔基平面为八角形,整体呈圆柱状,须弥座上饰覆莲一层,仰莲两层,衬托着瘦形覆钵和七重巨大的相轮,这7座塔,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可谓山中藏宝、塞外含珠。
人文丰厚,古迹荟萃,使海坨山成为京北的历史魂宝,而华北落叶松、古树名木、芳草灵药和珍禽异兽则更是海陀山的迷人之处,重峦叠翠,飞瀑如练,原始淳朴,别具一格,古、红、绿三色交融,以极强的互补性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胜海寺大殿)
(胜海寺)
盛海寺寺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四大金刚殿、观音阁、三佛殿以及接待休息大厅。
(四大金刚)
四大金刚殿,里边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民间又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名多罗咜,身为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是主乐神;南方增长天,名毗琉璃,身为青色,穿盔甲,手握宝剑,是护法神;西方广目天,名毗留博叉,身为白色,穿盔甲,手持蜃(据明·杨慎《艺林伐山》云:蜃行似蛇而大音顺。有人曰蛇或龙,皆误)是传法神;北方多闻天,名毗沙门,身为绿色,穿盔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是降魔施财之神。
根据印度传说,在须弥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护一方天下,故称四大天王,在中国古代,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剑者为风(锋);持琵琶者为调;持伞者为雨;持蜃者为顺,这也反映了从古至今劳苦耕种的人们对丰收之年的渴望。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观音菩萨(或称观音大士),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
印度的菩萨和中国民众结缘最深的,莫过于观音,中国民众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神只之上,直到今天,观音菩萨依然深受广大民众的虔信和膜拜,继续展示其神奇的魅力,这座殿堂就是专为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而修建的,称之为观音阁,观音菩萨静坐莲花盆,左手稳拿玉净瓶,右手挥起柳叶点化着人间的不平之事,观音大士两侧墙上的壁画,生动的描绘了观音菩萨拯救灾难中百姓的情景。
(送子观音)
旧时中国人,尤其是妇女,崇拜中的观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在中并不是最高神,但由于有了送子功能,,可以说,平常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道观音的,,观音的寺庙遍布中国,观音的塑像,无论是被当作工艺品,还是被当作尊神,也常见于普通人家。
(平安观音)
(大雄宝殿佛像)
、东方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大佛,,本是(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意为“一切义成就者”,、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居左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他被尊为药师、医王,药师佛又叫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东方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
(大雄宝殿)
在寺宇的大雄宝殿中,药师佛除了与阿弥陀佛、,也有自己专门的药师殿、药王殿,殿中为药师佛及其两胁侍日光菩萨的月光菩萨,有的两边还陈列药师十二神将,这十二神将又称十二药叉大将,个个呈顶盔贯甲的武将姿态,威风凛凛,神气十足,他们每个人各率领部众七千,以药师如来的神力保护众生。
金阁山
(金阁山)
金阁山位于县城以北11公里处的观门口村以西,因早年有金阁仙人在此修炼,所以称为金阁山,金阁山的山门前有两棵巨株古松,此门用水泥石柱为原料,造型十分独特,两棵古松相剪,古松枝干相交汇,形成了一个门字,气势浑然,象征着金阁山会像这古松一样万古长青。
金阁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这里是赤城县有名的天然林区,林区总面积5674亩,其中森林面积4779亩,森林覆盖率84%,百年大树屡见不鲜,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里有植物83科755种,山深林密,当然就少不了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山中有40多种野生动物,比较珍贵的有狐狸,獾,刺猬,豹子等等。
金阁山的海拔从800米跨越至1760米,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夏秋两个季节,炎炎夏日这里的气温在20℃左右,可谓天然的避暑胜地,如果深入到山中腹地,还可以感受到秋天的丝丝凉意。
(游仙峪山路)
金阁山主要分为游仙峪、中庵和南嵯洞窟三部分,峪指山谷,可想而之,游仙峪一定是山谷中的开阔地,游仙峪坐落在金阁山脚下,三面环山,著名的灵真观就建于此,当时石像、铜佛无数,可惜,由于战火纷飞,风雨剥蚀,,这些庙宇大多数都已被毁,只有一些石条瓦砾、碑文石刻仍在显示着道观当年的辉煌。
(金阁山石碑)
提起灵真观,不由的让人想起她它最初的创始人祁志诚,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块高大的通体汉白玉碑就是祁志诚功德道行碑,碑的最上方是皇家御赐的龙凤缠头,碑上的内容讲述了祁志诚的一生所为。
(金阁山石刻)
石碑对面耸立的那块巨石上刻有一首诗“我到游仙峪,仙游向何处?南山云树深,怅望不能去”,这是康熙年间一位自称是伏波氏卧仙子的人所题,卧仙子非常有才华,但是因为他是个瘸子,一直都不被重用,仕途不顺,内心异常的苦闷,于是云游四方,慕名来到金阁山,企图通过仙人来化解自己心中的苦闷,但是金阁山山高林密,道路崎险,仙人难觅,所以他一直无法解开自己心中的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怅惘、失落的心情。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清康熙十一年,康熙皇帝曾陪其祖母孝庄文皇后到赤城温泉洗浴,洗浴期间,康熙帝曾到金阁山一带慕名游玩。行至这里时,接到手下快马加鞭送来的孝庄文皇后生病的消息,康熙皇帝不想放弃如此秀美的风景,却更加担心皇祖母的身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不久之后,康熙帝写诗的地带发生地震,四周的一切完好无损,纹丝不动。只有康熙写诗的石头凸了出来,一名自称是伏波氏卧仙子的人在石头上刻下了这首诗。
(金阁山美景)
(灵真观遗址)
登上台阶之后,就是著名的灵真观遗址,灵真观三进院落,逐层台高,这里曾经庙宇辉煌,石像、铜佛无数,可惜,由于战火纷飞,风雨剥蚀,,这些庙宇大多都已被毁,只有一些石条瓦砾,碑文石刻仍在显示着道观当年的辉煌,金刚殿、三清殿和藏金阁都位于此,金刚殿在三大殿中面积属最大,规模也是宏伟无比,可惜的是,只剩下了遗址,从三清殿遗址的这些香炉底座和柱顶台,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的确非常的宏伟。
再往前就到达了藏金阁遗址,明正统年间,戍边名将昌平候杨洪在这里建起了庙宇辉煌的灵真观,人们为了纪念杨洪,在这里建起了杨洪家庙,,这些石像的头部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惋惜的同时也更加惊叹于这鬼斧神工般的石像雕刻。
(金阁山邱仙居山门)
再往前就是金阁山的精华部分——丘仙居了,丘仙居是灵真观遗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建筑,丘仙居院内的这些青草,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仙人草,其实它是南方的蒲草,具有长势高、生长快、不倒伏的特点,是当年道士们为编织打座用的蒲团而从南方引种来的,这些草大概三个月就能长到一人多高,而且不管风吹雨打,它都傲然挺立,令人叫绝的是,这些草只有在丘仙居才可以生长,有人试着把它栽到自家的院子里,但是根本无法成活。
(六角井、古松)
俗话说,有山必有水,山因水活,水随山转,传说,金阁山从前并没有水,太上老君掐指一算,再过几天,全真教的弟子祁志诚北上传教就要经过金阁山了,于是,他把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琼浆玉液洒向这里,立刻,一股清泉涓涓流出,这口六角井里的水,不管冬夏,都不会结冰,祁志诚在这里修行时,饮用的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金阁山长春洞)
傍山而凿的就是长春洞,因丘处机号长春子故此得名。石洞两侧有一副对联:“觅真每恨千言少,了妙方知一字多”,横批“了真处”,意思是说,人们为了了解一项事物,往往研读千言万语仍不得其解,可一旦窥破了其中的奥妙,哪怕一个字都是多余的,而寻求奥妙之处,便是长春洞。
石洞正中供奉着道教全真派大宗师丘处机的石像,两旁有“中不有名为真有,无中不无名为真无”的联句,生动的反映了道家那种虚无缥缈、恬淡静心的学说。
(“此处有求必应”石刻)
金阁山山高林密,深山之中,空气格外的新鲜凉爽,树木枝繁叶茂,抬头不见天,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秋季的丝丝凉意,前面不远处的扇形石壁上刻有“此处有求必应”六个苍劲大字,相传这是八仙聚会之处。
(清虚洞)
中庵的清虚洞,洞额阳刻清虚洞,洞门框由5块石条镶成,洞两侧有两个对称的窗口,相传金阁仙人曾在此修成正果;里面供奉的是道德天尊老子,老子崇尚自然,其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德天尊的两边,就是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