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旧村旧宅,
青砖青瓦清池。
乡间乡里乡野,
淡茶淡酒淡食。
自从上次发出“瑞士设计师的中国老宅修复记”之后,大家都为设计师在修复老宅过程中的各种故事而感动、感慨。应读者朋友续篇之请,这一次我们从一堵老墙、一扇门窗、一块地板、一处玄关等细部入手,娓娓道来中国老宅修复的每个瞬间,揭秘一个新时代“乡绅”筑梦乡村的故事。
前些日子,因公西南顺带走了一趟阳朔,并在瑞华庭院真身里享受了一天。本以为阳朔是个旅游胜地,是处风景绝美,然而沿途的新农村建设、农家乐改造让我感觉到,即使阳朔也改变不了“美丽乡村”的命运。然而,进到瑞华庭院里让我震惊了,仿佛又是另一个世界,不仅因为庭院景致和想象中的画面一模一样,也因为院内精致和村中狼藉反差太大,由衷佩服庭院主人的细心和境界。
这让我想到了时下的两个词,“小资”和“乡绅”,其实“小资”是有颜色的、带点萎靡的,而“乡绅”是有境界、有情怀的。正如尼子所说,“农夫、山泉、有点田,这是我梦想中的生活;这种梦想也许是中国乡绅文化的回溯,更可能是对现代生活种种迷茫的一种自省,一种追根溯源的文化还原。”
(是小资 or 乡绅?)
坐在庭院亭子里,你无从怀疑她的话语,不是说到了农村就该粗糙,也可以很讲究、很精致,至少她做到了。瑞华庭院对她而言,不是简单的改造一所房子、做一个民宿,而是要让老房子的一堵墙、一扇门窗、一根柱子、一块青石板保持它原有的气息,要让一杯茶、一道菜都成为一种表达,还要让新的建设和它能够有最大限度的融合,没法做到最美,但一定要努力做到适合。
(人在墙头下,仰头望天,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在桂林乡下,平常老百姓砌房是用不起青砖的,一般下面用石头砌墙基防潮,上面用土泥砖做墙体保温。但在那时的阳朔旧县,也许是因住在这里的人身份不同,他们会把墙砌成两层砖,外青砖内土泥砖,既保证墙体的呼吸、又代表了身份的象征。
(斑驳的墙面,岁月的痕迹)
(墙体之间的任意拼接,自然又和谐,丝毫不突兀)
然而,自然的风化和水分的凝固会使墙体逐渐老化,两层墙体会慢慢分离甚至斜凸出来。当地的工头总会建议他们把老墙给拆掉重砌,但Franca和尼子一直没敢动,因为现代重建的墙很难做到像原来那么好看。后来有一个老师傅想出了一个办法:拿木楔子一点点去钉墙,墙体松动后再拿木柱子将墙拱回去,最后再将位置偏移的砖卸下再重砌。就这样,外墙被完好的修回去了。
(一对老木工,准备固定墙体的木柱)
(用木柱子将外墙拱回原形)
“瑞华庭院的每一堵墙都有它的故事,上面的每一块砖都能向你诉说这座乡绅大院的过去,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还原她的本真,就像追溯我们内心的渴望。”尼子如是说。
(老墙的一角)
(花窗木门,一种永恒的记忆)
过去的老建筑普遍存在采光、透气、视线不足的问题,也许是门和窗户大多用纸糊的缘故。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会通过增加门窗的数量,这一点在具有特殊身份的宅院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因为这些特殊人群的品味素养,那些添置的门窗设计又浮现出另一份文化感和艺术气息。
(门里门外,两种不同的感受)
瑞华庭院也是如此,稍稍移步便可发现一扇不太一样的门或窗户。像嵌在外墙里那些内宽外窄的窗子,不是用来观赏田畴美景的,而是用以注视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像镶在门后的一眼小窗,看上去会和其它角落的窗户一样,用来透气,但同时也具备察看来访客人的功用;还有那一扇扇开到院子里的窗户,虽说是为卧室或厅堂准备的,但借景的视角和空间都是经过设计的。而尼子和Franca要做的,就是要保留和恢复它们;它们就像这个建筑的眼睛,领略着时光变迁、阅读着四季变换;当然,现在也成为我们阅读这幢老房子的视窗。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窗中的风景也不同)
(窗里窗外,两个不同世界)
不过,修复和改造一栋老房子,不是纯粹的当作一个老古董或者艺术品来做,修旧如旧的同时也要讲究实用、懂得创新。为了符合现代的舒适度,Franca在修复窗户过程中用玻璃替代了纸糊,且所有窗体材料选用原木。在选择花窗样式的时候,Franca不是一味的使用“中式花窗”,而是坚持修缮这座房子遗留下来的风格。要是实在损坏的不行了,便从遗存的花窗中撷取回字形图案,按照相同的比例重新制作新式样,使其符合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修复前的窗户)
(修复后的窗户)
四号院的六扇“门”修复工作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保留下来的只剩残损的两扇,而且当地做这种花窗木门的人太少。换了好几批木匠,花窗木门的修缮始终没法达到原始艺术的质感和天然木制品的韵律。后来和村民的长时间沟通,才知道村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木工,他的爷爷就是这座房子原来的建造者,于是便请来专门指导参与这项工作。尼子在给笔者展现最后效果的时候,其实还是有遗憾的,原先花窗上不只 “富贵堂”一种样式,但因为遗失已经不得而知。
(修复前的六扇门)
(修复后的六扇门)
如果对比桂林地区老式建筑西晒墙开窗的做法,五号院餐厅的做法还是格格不入的,不规则的窗体布局,不服务于某个客房、厅堂或过道……但尼子和Franca认为这是完全新建的房子,可以有所创新,这样的设计可以考虑到西晒墙容易影响用餐的舒适度,不规则的小窗采光对餐厅的光线感和营造餐厅氛围有很大帮助。
(五号餐厅的门窗)
(中西合璧的餐厅窗户,识别瑞华庭院的标签)
抗日时期为了打枪,人们在石墙上开有小窗;为了通风,我们在新房子上设置了活动的大窗户。样式是简单的木制方框,并不是传统花窗。这样一来,屋子里的采光会非常好。坐在餐厅吃饭时,可以通过南边的窗子看到外面的稻田;而另外一边墙又可以让整座山的山景完全展现在你眼前,真的特别美。夕阳西下时,每个窗子都是一个小景,特别有情调。
(小窗情调,已成为餐厅的最大亮点)
在改造这所院落时,原来的厅堂地面挖出很多的三合土,不懂建筑知识的尼子和不了解中国地域建筑的尼子不知道这些土的作用,询问工地工人才知道早些时候当地喜欢用三合土以达到地面吸潮干燥的作用,但这似乎不太契合民宿追求美感和洁净的要求。
于是尼子和Franca做了个尝试,把一号院地面改成青石板,但这种试验最终失败了,她们轻视了南方潮湿的气候,尤其3、4、5三个月的南风天,这些青石板地面全是水。老天爷给她们上了一堂课,她们也越来越尊重曾经盖这所房子的匠人智慧,最后她们沿袭了最传统的办法先铺一层三合土和木炭、再铺青砖然后打磨的做法,这样即保证了吸潮干燥同时也做到了与老房子的融合美观。
(“天衣无缝”的衔接)
老房子的二楼都是木板,行走时会有很响的“咯咯”声,会严重影响住在楼下的人,而且那种老式的二楼木板给人的安全感强烈不足。为此,她们寻访了很多当地人,也咨询了许多建筑同行,将所有信息综合用以下办法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先在隔板上铺了一层防潮膜,然后打龙骨,再一格格铺水泥,为了减轻水泥对楼板的重量还掺了相对比例的珍珠岩,完全凝固干燥后再铺防水膜和隔音棉,最后再铺上木地板。现在行走,完全不会影响一楼的人,而二楼就像行走在水泥地面一样。
(木地板,与阁楼墙面自然的融合)
瑞华庭院的二号院是整座院子的正房,。七级台阶、乾坤门饰、十字花雕窗……都在向往来客人亮明身份。
(二号楼)
而这座象征曾经地位的房子,当然也成为了整个庭院的天字一号,正如Franca所讲,要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要将中国乡绅、宗祠文化慢慢传承,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设计必须时刻顾及现存的东西。
这栋房子可能是这个村庄所有改造项目中保留了原始堂屋的唯一一处。除了家具、吊灯、摆饰外,游客在二号院里看见的所有东西都是百年前的模样。她们没有改变任何地方,甚至没有粉刷旧的红色木屏风,没有拆掉供奉祖宗牌位的龛阁。
(红色的木屏风,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模样)
为了完整的保持原来主人的地位和品味,Franca将二楼楼梯搬到了客堂木屏风后面,并将二楼过道下降半米,使楼梯不那么陡峭,即完整的释放堂屋的空间,又保证了原有的风貌。
(二楼的空间设计)
尼子告诉我,民宿最大的价值点不在于客房的设计,而在于整个环境乃至一种生活方式的传递。而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就是庭院,才是最容易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精神空间载体。对于瑞华庭院来说,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开敞的庭院空间,能够让游客真正的静下来。
(公共空间)
据Franca介绍,原本她们想过把前台放在一进门的位置,而把现在的前台设计成客房。这种让人感觉不舒服的结构布局,不仅会导致空间的错乱,更有可能让住客产生边缘化的失落,也失去中国的传统住宅布局最为讲究的起承转合,最后还是决定把前台搬到最南边的位置,玄关处设计景墙,让游客经过天井婉转到达前台,这也契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转换,公共与私密的完美结合。
(园林式玄关)
除了玄关,庭院里半露天的中式茶亭设计也让人回味,Franca将颓塌的墙体只修复了一半,成为茶亭的隔墙,而这一半,正好让人看到了设计师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她似乎要告诉我们,残垣断壁也是这个房子的曾经;似乎也要向我们传达,焕然一新的院落里需要呈现岁月的沧桑,自然而然也是一种装饰、存在也可以成为一种设计;而这种装饰与设计又能够完美的造就人和空间的融洽,这些在Franca手里变得不留痕迹。
(茶亭)
餐厅和厨房是唯一的新楼。最初尼子想要一排带露台的木屋,可以看到村里最美的稻田和远处的青山,但Franca还是拒绝了。
Franca本人也很喜欢尼子想要的这一切,可是考虑到木屋改变了“稻田+战防石墙”的景观,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同时木屋会喧宾夺主,高过周遭所有的旧房子,影响村子整体建筑群的美观;在使用及舒适度来说,木结构加大窗子的设计也很难在南方这种炎热气候下立足。
(餐厅与厨房)
(几位客人有口福,想念大厨老秦啊)
最后,她们选择仿建砖石楼房。为了让这栋新的房子与周围的建筑群保持协调,她们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元素,将房屋的结构比例都与周围建筑类似,Franca还特地将新建的这栋房子比老房子矮五十公分,即突出了建筑的主从关系,又将老房子的美丽屋檐呈现出来。在使用结构上,Franca为了防晒,将新建的南墙以凹形建造,凹槽向里收了三十公分,缓解了南方午后强烈的日光照射,起到了降低室温的作用。
(新老房子的差别其实并不明显)
最终,你会发现,修复、砌筑和还原这座乡村老宅院,其实是宅院与主人双重修炼与实现的过程。
对瑞华庭院而言,实现了清末乡绅大院的还原,这种还原我想用纪实两个字来形容,不带任何镶金边、银边,不仅出于对老房子的尊重,也表现在对于这座房子每个细节的精致讲究。
而更深意义的是,尼子实现了藏匿内心许久的梦想——诗意乡绅生活的追逐,通过瑞华庭院的一堵老墙、一扇门窗、一根柱子、一块青石板、一杯茶、一道菜,传递出一种生活方式,表达对生存本身的一种态度,更是内心精神上的本真还原。
*编者申明:文章由本平台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本平台旅课草堂。在此,特别感谢瑞华庭院主人尼子和设计师Franca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以及访谈记录整理人叶诗田同学。(后台君微信号fuzhenxing_wx,联系方式15801451085,欢迎交流!)
-----------------------------本周推荐阅读-----------------------------
-------------------------乡村业态栏目/征稿-------------------------
到遂昌山里躬耕书院,去发现新乡绅的归田园居;
到桐庐的先锋图书馆,去探索土里生长出的建筑;
到拈花湾的灵山小镇, 去领略会呼吸的禅意空间;
到合肥的崔岗艺术村,去学习美丽乡村艺术革命;
......
在这里,城市的繁华褪尽,乡村的朴实静谧尽现,在这里,一个个乡村业态被发现,一个个乡村案例被挖掘。在此,后台君向您发出邀请:如果您有优秀的案例,请与大家一同分享,我们将会站在乡村美学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励志人心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去学习!
联系邮箱:lvkecaotang@yeah.net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乡村美学营造第一门户
乡土情结人士早餐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