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探访古建筑】清宁桥:温瑞塘河上一道美丽的“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悠悠流淌的温瑞塘河,如同一条玉带蜿蜒在温瑞平原上,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被亲切地唤作“母亲河”。在温瑞塘河南白象段,一座古朴雅致的古石桥横跨两岸,在河面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座古石桥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作“清宁桥”。

  听很多人说过清宁桥,也在一些介绍温瑞塘河的图片上看到过,知道这是塘河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代石桥之一。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了清宁桥,近距离领略了这座古石桥的风采和魅力。



  清宁桥位于南白象街道白象村北部,东西向,跨温瑞塘河,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现桥是清代重建的,说明这里原先有过一座老桥。不禁好奇,那座老桥是何时所建?是什么样子的?是木桥还是石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但是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之五·“桥梁”,注有“白塔桥在十三都”。由于位置接近,很多人推测该白塔桥可能是清宁桥的前身。但这也仅仅只是推测而已。

  清宁桥桥长30.8米,宽2.7米,为三跨石梁柱桥,中跨高,东西两跨下斜,立面呈弧形。东西桥台由花岗岩块石垒砌,壁内置桥柱各一组,由四根石柱和一根横梁组成;中间两组桥柱因断裂,现用混凝土包裹加固,只余两根粗大的横梁石条裸露在外。每跨桥面由五根石板铺设而成,表面有刻槽以防滑;桥面两侧置青石栏杆,两端设抱石鼓。中跨南侧桥板上有铭文,阳刻楷书“清宁桥”三个繁体大字,桥名两旁刻有一行斑驳的小字,仔细辨认确定为:“大清光绪乙己仲冬重修”。桥东端原有石构桥亭,东面有题额:“永宁门”,现改为单开间三官殿。

  如果说石梁石柱呈现了清宁桥的古朴和厚重,那么桥面两侧的青石栏杆则充分展现了古石桥的清丽和优雅。站在桥上数一下,清宁桥桥面共设有青石方形望柱28根,望柱柱头上皆覆刻有精美的垂莲花瓣纹;望柱与望柱之间用精心打磨的青石长条相接,有些石条表面还刻有简单的花纹。细细观察清宁桥的青石栏杆,就会发现栏杆的颜色和花纹都存在差异,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很显然,这是栏杆经过多次修复、更换留下的痕迹。这些发现,让人一下子多出了几分遗憾和惋惜。时间永远是古建筑的大敌。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古建筑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些损伤和破坏,清宁桥当然也不能幸免。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清宁桥能够保存下来,并且基本保持住当初的风貌,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站在白象村的一座公路桥上,目光顺着塘河寻找清宁桥的身影,不经意间就能收获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图景。塘河水轻轻缓缓地流淌,小船驶过,碧波起伏;沿河景致疏影横斜,水鸟飞鸣;河边一座座大小不一的河埠头,见证了温瑞塘河水运曾经的繁忙和喧闹;不远处,宽阔的河面上横亘着一座造型美观的古老石桥;再远处,七层白象塔赫然矗立在水边一隅……

  白象街和西岸路都是临河的老街,一东一西将塘河夹在中间。清宁桥东西横贯,方便白象街和西岸路塘河两岸人们的交往。时至今日,清宁桥一带虽然早已失去昔日繁华,但是这座古石桥仍在兢兢业业地发挥其最初的功用,每天从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街道边上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和店铺,这让本来就不宽的街面显得更狭窄了一些。这里民居有新有旧,高矮不一,既有新建的水泥楼房,也有日渐破败的木结构老屋,还有略带西式风格的小砖楼。紧挨着清宁桥的一幢民居颇有特色,现已被列为全国“三普”登录点。该民居面阔五开间,四面砌砖墙,屋顶设女儿墙,饰以方块饰带。同行的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说:“该民居是普通民居从传统木构建筑向砖木结构建筑过渡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站在清宁桥上,静静地欣赏着石桥周边的美丽景致,耳边传来老街上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细细感受着塘河波光里的水乡情韵。这里有石桥、古塔、公园、塘河人家,如果规划、开发、建设好的话,应该不会逊色于南塘街吧。

  此次探访清宁桥,让记者无比羡慕起居住在清宁桥周边的塘河居民,他们每天都浸泡在这诗画般的环境中。


 陈丹 文/摄



举报 | 1楼 回复